保举的意思、保举的详细解释
保举的解释
[recommend] 大臣向朝廷推荐人才,并提保有才能或有功绩。后多指大臣荐举下属
详细解释
负责推荐,以使其得到提拔任用。《后汉书·朱浮传》“是以博举明经,唯贤是登” 李贤 注引《汉官仪》:“其举状曰:‘生事爱敬,丧没如礼……行应四科,经任博士。’下言某官某甲保举。”《三国志·魏志·何夔传》:“又可脩保举故不以实之令,使有司别受其负。”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昔 张去华 当 太祖 朝,乞试,有数知己,皆馆阁名臣,保举之。”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十章:“那时候如果我有功,他们会保举我当矿长、厂长咧!”
词语分解
- 保的解释 保 ǎ 看守住,护着不让受损害或丧失:保卫。保管。保健。保障。保密。明哲保身。朝不保夕(早晨保不住晚上会发生什么情况。形容形势危急)。 维持原状,使不消失或减弱:保持。保洁。保质。保墒。 负责:保证。
- 举的解释 举 (舉) ǔ 向上抬,向上托:举头。举手。举重。举棋不定。 动作行为:举止。轻而易举。 发起,兴办:举义。举办。创举。 提出:举要。举例。 推选,推荐:推举。荐举。 全:举国。举世。举家。 古代指科
网络扩展解释
“保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其核心是官员向朝廷推荐人才,并对其能力或功绩进行担保。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定义
保举指大臣或上级官员向朝廷推举有才能、功绩或特殊技能的人,并为其作保。例如《儒林外史》中提到通过书法才能被保举为中书职衔的案例。
-
历史背景与制度特点
- 责任连带:保举人需承担连带责任,若被举荐者失职或犯罪,举荐者可能受罚,即“保举连坐”。
- 资格限制:保举人需具备一定资历(如在本籍居住十年以上、年满三十岁等),且被举荐者需符合“四科”标准(德行、学识、政绩等)。
- 文献记载:《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均有相关记载,如东汉朱浮推举人才时需提交详细举状。
-
演变与应用
保举制度在明清时期尤为常见,既是科举的补充,也是官员晋升的重要途径。例如清代官员可通过保举获得额外职衔。
-
近义词与区别
与“推荐”“举荐”类似,但保举更强调担保责任,且多用于官方选拔。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制度细节,可参考《儒林外史》《老残游记》等文学作品。
网络扩展解释二
保举(bǎo jiàn)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推荐或推举某人或某事物。保举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部首是“保”(bǎo),右边的部首是“举”(jǔ)。保的拆分部首是“人”(rén),举的拆分部首是“立”(lì)。保举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这个词在古时的汉字写法中有一些变化。在繁体字中,保举的写法保持不变。例如,它依然写作“保舉”(bǎo jǔ)。保举可以用于古代的句子构建,例如:“明知石楼不可保举,却乃衡门故露十分危之秘密。”保举可以和其他词语组成新的词语,例如:“倡导保举”、“ 感谢保举”等。与保举意思相近的词语包括“推荐”、“推举”等。而与保举意思相反的词语可能是“反对”、“反对保举”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