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保举的意思、保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保举的解释

[recommend] 大臣向朝廷推荐人才,并提保有才能或有功绩。后多指大臣荐举下属

详细解释

负责推荐,以使其得到提拔任用。《后汉书·朱浮传》“是以博举明经,唯贤是登” 李贤 注引《汉官仪》:“其举状曰:‘生事爱敬,丧没如礼……行应四科,经任博士。’下言某官某甲保举。”《三国志·魏志·何夔传》:“又可脩保举故不以实之令,使有司别受其负。”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昔 张去华 当 太祖 朝,乞试,有数知己,皆馆阁名臣,保举之。”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十章:“那时候如果我有功,他们会保举我当矿长、厂长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保举的汉语词典释义

一、字义解析

二、权威定义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保举(bǎo jǔ):动词。指官员向上级或朝廷担保推荐人才,并对其品行、能力承担责任。

    例:清代地方官常保举清廉之士入仕。

  2.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

    古代选官制度之一,由在职官员推荐人才,并为其作保。若被荐者失职,举荐者需连坐受罚。

三、历史背景与用法

四、与现代词汇对比

五、经典用例


参见:

网络扩展解释

“保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其核心是官员向朝廷推荐人才,并对其能力或功绩进行担保。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保举指大臣或上级官员向朝廷推举有才能、功绩或特殊技能的人,并为其作保。例如《儒林外史》中提到通过书法才能被保举为中书职衔的案例。

  2. 历史背景与制度特点

    • 责任连带:保举人需承担连带责任,若被举荐者失职或犯罪,举荐者可能受罚,即“保举连坐”。
    • 资格限制:保举人需具备一定资历(如在本籍居住十年以上、年满三十岁等),且被举荐者需符合“四科”标准(德行、学识、政绩等)。
    • 文献记载:《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均有相关记载,如东汉朱浮推举人才时需提交详细举状。
  3. 演变与应用
    保举制度在明清时期尤为常见,既是科举的补充,也是官员晋升的重要途径。例如清代官员可通过保举获得额外职衔。

  4. 近义词与区别
    与“推荐”“举荐”类似,但保举更强调担保责任,且多用于官方选拔。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制度细节,可参考《儒林外史》《老残游记》等文学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班赐勃驮步兵吃不清尺图电子邮箱掉弄凡缘发石车浮骖敷遗官僚政治鼓辞含蕚花池皇车煇煇虎神营家雁浄者激赏局戏开陈暌别扩充疠疵零七碎八厘税溜达隆冱貌肖朦昧鴾鷡慕贤南极老人内禅仍耗任人乳罩散户三咤三真六草十滴水使风诗选思过私盐嵩阳踏罡布斗躢鞠探伤挞煞天除土实宛尔圩田梧子下不来台显美侠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