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季農事。指秋收。《周禮·春官·肆師》“社之日,涖蔔來歲之稼” 唐 賈公彥 疏:“涖蔔來歲之稼者,祭社有二時,謂春祈秋報,報者,報其成熟之功。今蔔者來歲亦如今年宜稼,以不但春稼秋穡,不言穡而言稼者,秋穡由於春稼,故據稼而言之。”
“秋穑”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詞義 “秋穑”指秋季的農事活動,核心含義為秋收。其中:
二、文獻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學者賈公彥對《周禮·春官·肆師》的注釋。原文提到“社之日,涖蔔來歲之稼”,賈公彥疏解為:“祭社有二時,謂春祈秋報……秋穡由於春稼,故據稼而言之”()。這裡将春耕(稼)與秋收(穑)并提,強調兩者在農事中的因果關系:春季播種是秋季收獲的基礎。
三、文化關聯 古代農耕社會有“春祈秋報”的祭祀傳統:
四、現代使用 “秋穑”屬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或詩詞鑒賞領域。例如可形容“秋穑繁忙”的場景,或用于文學化表達豐收主題。
提示:如需進一步了解《周禮》中相關農事記載,可查閱《周禮注疏》等古籍原文。
秋穑是一個帶有濃厚中國文化色彩的詞語,它有着豐富的象征意義。秋穑的字面意思是指秋季的谷物收成,特指成熟的稻谷或小麥。
秋(中文部首:禾)的筆畫數為9畫,穑(中文部首:禾)的筆畫數為20畫。
秋穑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化中崇尚自然的思想體系。秋穑在古代文獻中時常被提及,在《詩經》、《離騷》等文獻中都有相關記載。
秋穑的繁體字為「秋穡」。
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古時寫法是「秌穗」,由于字形演變的原因,現代已經不再使用這種寫法。
1. 秋穑豐收,農民們歡度豐收節。
2. 金秋時節,稻谷和小麥的秋穑是農民們一年中最重要的工作。
3. 秋季的秋穑代表着辛勤勞動的成果,也寓意着希望和豐收。
組詞:秋風、秋天、秋雨、秋季
近義詞:豐收、收成、谷物成熟
反義詞:春播、夏收、冬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