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首貼耳的意思、伏首貼耳的詳細解釋
伏首貼耳的解釋
畏縮恐懼的樣子。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馬介甫》:“ 萬石 不言,惟伏首貼耳而泣。” 何垠 注:“俯首帖耳,狗畏人貌。”
詞語分解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 貼耳的解釋 .貼着耳朵。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二:“其俗以木為枕,號‘ * 刺’,直豎而不貼耳,故至老不聾。”.垂着耳朵。馴服順從的樣子。 蔡锷 《緻唐繼堯劉顯世等電》:“以勢度之, 蜀 宣布後, 張
網絡擴展解釋
“伏首貼耳”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fú shǒu tiē ěr,其核心含義為形容因畏懼而表現出的馴服、順從姿态。
詳細解析:
-
基本釋義
指人因恐懼或畏懼權威而低頭、貼近耳朵,呈現出畏縮、不敢反抗的狀态。該詞常帶有貶義,強調喪失自主性的馴服。
-
出處與典故
源自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馬介甫》:“萬石不言,惟伏首貼耳而泣。”文中描寫人物因懼怕而不敢出聲,隻能哭泣,生動體現了這一成語的情境。
-
近義詞與用法
- 近義詞:俯首帖耳(“貼”與“帖”為異體字,文獻中常混用)。
- 語法功能:可作謂語、定語或狀語,例如“他伏首貼耳地服從命令”。
-
注意點
部分非權威解釋誤将其引申為“恭敬懇切”,實為對原文的曲解。權威注解(如何垠注)明确指出其本義為“狗畏人貌”,突顯畏懼而非主動恭敬。
該成語多用于批判性語境,強調因恐懼喪失自我主張的狀态,使用時需注意情感色彩。如需進一步辨析,可參考《聊齋志異》原文及漢典等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首貼耳,這個詞的意思是形容兩個人非常親密地靠近,貼得非常緊密,以至于頭和耳朵幾乎貼在一起。它常用來形容情侶、夫妻、親密的朋友之間的親密關系。
拆分部首和筆畫:伏(亻+彐),首 (頁),貼(貝+卓+一)
來源:伏首貼耳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具體的起源并不清楚。但是這個詞在古代描述兩個人親密的姿勢時非常常見。
繁體:伏首貼耳(臺灣)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以篆書為主,所以伏首貼耳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與現在相比略有差異,具體寫法有待進一步研究。
例句:我們伏首貼耳地談論着彼此的心事。
組詞:緊貼、親密、貼心
近義詞:親密、親昵、親近
反義詞:疏遠、疏離、疏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