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口辭的意思、口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口辭的解釋

言辭。《論語·公冶長》“禦人以口給” 何晏 集解引 漢 孔安國 曰:“佞人口辭捷給。”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口辭”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口辭”指言辭或語言表達,尤指口頭上的應答能力。該詞源自《論語·公冶長》中的注解,漢代的孔安國曾用“佞人口辭捷給”描述能言善辯但缺乏真誠的人( )。

詞源與出處

  1. 《論語》中的引用:
    在《論語·公冶長》中,孔子提到“禦人以口給”,後何晏集解引用孔安國的注釋:“佞人口辭捷給”,意為善于用花言巧語應對他人( )。

  2. 構詞解析:

    • “口”指口腔,代指語言;
    • “辭”指言辭、文辭,組合後強調口頭表達的内容或方式()。

用法與場景

相關詞彙

“口辭”既可指普通的語言表達,也可在特定語境中帶有貶義色彩,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核心含義與《論語》中的典故緊密相關,常用于評價人的語言能力或态度。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口辭的意思

《口辭》一詞可以指口頭表達或口頭上的言辭。當人們不依走紙寫字,而是口頭表達時,通常稱之為“口辭”。這是一種通過言語傳達信息、表達思想的方式。

口辭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康熙字典》,《口辭》的部首是“口”,對應的拼音為“kou”。這個字的總筆畫數是4。

口辭的來源

口辭是古代漢字演變的結果,相傳最早出現在西周初年。在古代,采用口頭表達比使用紙筆書寫更為方便,因此口辭在古代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隨着時間的流逝,人們逐漸發展出書寫系統,口辭的使用逐漸減少,但它仍然被用來描述口述或口頭表達的意思。

口辭的繁體

《口辭》的繁體字為“口辭”,在繁體字中,“辭”字的右邊加上了一個“巴”字旁。繁體字是對簡體字進行了筆畫的結構性變化,常用于中文的繁體書寫。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口辭》為例,古代的寫法可能是“口辭口”,這種寫法多用于蔔筮等古代的文字形式。隨着文字的發展與演變,漢字的形狀和結構也隨之改變。

口辭的例句

1. 他以流利的口辭赢得了辯論比賽的冠軍。

2. 她的口辭表達清晰,讓人很容易理解。

3. 在職場上,善于口辭的人往往更容易與人交流和溝通。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口才、辭令、言辭

近義詞:口語、口述、言辭

反義詞:書面語、筆譯、文辭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