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嗜痂的意思、嗜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嗜痂的解釋

《宋書·劉邕傳》:“ 邕 所至嗜食瘡痂,以為味似鰒魚。嘗詣 孟靈休 , 靈休 先患灸瘡,瘡痂落牀上,因取食之。 靈休 大驚。答曰:‘性之所嗜。’”後因稱怪僻的嗜好為“嗜痂”。 明 馮夢龍 《<智囊補>自叙》:“餘坐 蔣氏 三徑齋 小樓近兩月,輯成《智囊》二十七卷,以請教於海内之明哲,往往濫蒙嘉許,而嗜痂者遂兾餘有續刻。” 清 趙翼 《裙帶魚臭如醃鲞莪洲百門乃酷嗜詩以調之》:“臭味輼輬不可親,嗜痂偏作席間珍。” 茅盾 《夜讀偶記》二:“從前人把這種呆闆稱為‘雍容典雅’,表示了非常的欽佩,這真是嗜痂成癖。”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嗜痂”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對怪癖或不良事物的異常沉迷。以下為詳細解釋:

1.詞源典故

典故源自《宋書·劉邕傳》:南朝劉邕喜食瘡痂,認為其味似鮑魚(鳆魚)。他曾趁友人孟靈休瘡痂脫落時取食,并稱此為“性之所嗜”。這一行為被後世視為極端怪癖的典型,衍生出“嗜痂”一詞()。

2.本義與擴展義

3.使用場景

4.相關成語

“嗜痂成癖”是更完整的表達,強調從“嗜痂”發展成無法自拔的瘾癖()。近義詞包括“逐臭之夫”“怪誕不經”。

提示:該詞多含貶義,使用時需注意語境。如需了解更多典故細節,可參考《宋書》或權威詞典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嗜痂的意思

《嗜痂》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指喜歡或沉迷于挖掘和抓撓自己身上的痂病的行為。這種行為在醫學上被歸類為一種精神疾病,通常與焦慮、強迫行為等心理問題相關。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康熙字典》,《嗜痂》中的第一個漢字“嗜”含有左耳旁和口字旁兩個部首,拆分時先拆左耳旁,後拆口字旁,共七畫;第二個漢字“痂”則含有疒部首,拆分時先拆疒部首,後拆餘下的部分,共九畫;第三個漢字“痂”與前一個漢字相同,也是含有疒部首,拆分方式相同,共九畫。

來源

《嗜痂》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緒年間的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作者是劉鹗。這個詞語的來源與小說中的人物黑旋風有關。黑旋風的角色在小說中患有“嗜痂症”,他一直抓撓着自己身上的疤痕,使得傷口無法愈合。後來,這個詞被引申為喜歡抓撓痂病的人的特定行為。

繁體字

《嗜痂》的繁體字為「嗜痂」。

古時候漢字寫法

據古代字典考證,《嗜痂》的兩個痂字在古時候的寫法是「痂」和「疤」。這與現代的寫法有所不同,但字形和意義相近。

例句

1. 他對于自己身上的傷痕一直嗜痂,給身體造成了更多傷害。

2. 她對嗜痂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已經成為她生活中無法擺脫的習慣。

組詞

嗜好、嗜賭、嗜血、嗜酒。

近義詞

病态地迷戀自己皮膚上的傷痕,挖痂成瘾的人可以稱為:痂迷。

反義詞

不去關注或抓撓痂病的人可以視為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