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太皥的意思、太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太皥的解釋

亦作“ 太皞 ”。亦作“ 太曎 ”。1.傳說中的古帝名,即 伏羲氏 。《荀子·正論》:“自 太皞 、 燧人 莫不有也。” 楊倞 注:“ 太皞 , 伏羲 也。 燧人 , 太皞 前帝王。” 漢 王符 《潛夫論·五德志》:“或皇馮依,或繼體育。 太曎 以前尚矣!” 汪繼培 箋:“‘曎’與‘皥’同。隸書從‘臯’之字多作‘睪’。” 唐 司馬貞 補《史記·三皇本紀》:“ 太皥庖 犧氏 , 風 姓,代 燧人氏 繼天而王。” 羅惇曧 《文學源流》:“況 倉頡 以前,文字未立, 太皞 之世,未見椎輪。”

(2). 秦 漢 陰陽家以五帝配四時五方,認為 太皞 以木德王天下,故配東方,為司春之神。《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其帝 太皥 。”《呂氏春秋·孟春》:“﹝孟春之月﹞其日甲乙,其帝 太皥 。” 高誘 注:“ 太皥 , 伏羲氏 ,以木德王天下之號。死,祀於東方,為木德之帝。”《淮南子·天文訓》:“東方木也,其帝 太皥 ,其佐 句茫 ,執規而治春。” 前蜀 韋莊 《放榜日作》詩:“ 鄒陽 暖艷催花發, 太皞 春光簇馬歸。”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 太皞 司春,春工着意,和氣生 暘谷 。”

(3).天空。 明 許自昌 《水浒記·聚義》:“劍鋒輝太皥,旗焰拂蚩尤。”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太皥”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一個重要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層面解析:

  1. 古帝名(伏羲氏)
    太皥是傳說中上古帝王伏羲氏的别稱。據《荀子·正論》等文獻記載,太皥與燧人氏等并列為遠古時代的代表性統治者,象征華夏文明的起源。這一名稱體現了伏羲氏在創世神話中的地位,常與八卦、漁獵等早期文明成就關聯。

  2. 五行學說中的司春之神
    在秦漢陰陽家的體系中,太皥被納入“五帝”系統,對應木德、東方和春季。例如《禮記·月令》提到“孟春之月,其帝太皥”,說明其作為季節守護神的角色,與農業時序和自然規律密切相關。

  3. 文學中的象征意義
    部分文獻将“太皥”引申為“天空”的代稱,如明代許自昌的《水浒記·聚義》中“劍鋒輝太皥”即用此意象表達對天道的尊崇。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呂氏春秋》《淮南子》等典籍中的相關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太皥是什麼意思

太皥(tài hào)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天子的官名”,也指的是古代中國的帝王。

拆分部首和筆畫

太(一)皥(又)分别由“天”部和“白”部構成。

太部的筆畫數為4,皥部的筆畫數為9。

來源與繁體

太皥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是古代官名與尊稱。

繁體字為「太皓」。

古時候漢字寫法

太皥在古代曾有多種寫法,可以是「太仍」、「太容」、「太元」等。這些寫法都是指尊貴的君主,國家統治者。

例句

1. 古代的太皥在朝廷中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2. 他被封為太皥後,開始了自己的統治。

組詞

1. 太子:指的是皇帝的兒子,也是繼承皇位的有力競争者。

2. 太後:指的是皇帝的母親或妻子,在皇位空缺時可以代理國事。

3. 太監:指的是被閹割的男子,受皇帝特殊任命管理宮廷事務等。

近義詞

1. 天子:古代尊稱皇帝的官名。

2. 君主:指的是一個國家的統治者。

3. 帝王:尊稱擁有遼闊領土的統治者。

反義詞

平民:指的是社會地位低下的人,不具備統治權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