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旱熯 ”。不雨幹熱。《周禮·地官·舞師》:“教皇舞,帥而舞旱暵之事。” 唐 柳宗元 《王京兆賀雨表三》:“伏惟皇帝陛下言為神化,動合天心,未成旱暵之虞,已積憂勤之慮。” 宋 王禹偁 《和楊遂賀雨》:“且慰旱熯人,偶與天雨會。”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旱暵祈雨,便有小孩子共同擡了活狗,帶上柳條,或紮成草龍,各處走去。”
“旱暵”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àn hàn,指久旱不雨、天氣幹熱 的自然現象,也可寫作“旱熯”。以下是詳細解釋:
現代漢語中“旱暵”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古典文學 或特定學術讨論中,如沈從文《從文自傳》中提及民間祈雨習俗。
“旱暵”是古代對幹旱炎熱的書面化表達,兼具自然現象與文化意涵。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周禮》、唐宋詩文等古籍。
《旱暵》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旱季極熱的陳暑。
《旱暵》的拆分部首為日(rì)和日(rì),共6個筆畫。
《旱暵》的來源較為複雜,旱指的是炎熱幹旱的天氣,暵指的是夏天的炎熱。兩個字合在一起,形容旱季的極熱天氣。
《旱暵》的繁體字為「旱瀚」。
在古代,「旱暵」的文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來說,仍然保留了旱和暵的意思。
1. 夏天的旱季,酷熱的旱暵讓人難以忍受。
2. 炎炎夏日,陽光照射下的旱暵讓大地幹裂。
與《旱暵》相關的組詞有:
1. 旱災:指由于幹旱造成的農作物嚴重減産或死亡等災害。
2. 炎旱:指夏季幹熱天氣,也可以表示非常炎熱的旱季。
與《旱暵》近義的詞語有:
1. 炎熱:形容天氣、環境等非常熱。
2. 高溫:氣溫非常高的天氣。
與《旱暵》反義的詞語有:
1. 寒冷:形容天氣或環境非常冷。
2. 潮濕:指空氣或物體含有大量水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