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執剛直。 清 劉大櫆 《祭邵開府文》:“公性狷剛,與世寡合。”
“狷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狷剛(拼音:juàn gāng,注音:ㄐㄩㄢˋ ㄍㄤ)指性格固執剛直,形容人耿介而不隨波逐流,常因堅持原則顯得不合群。例如清代劉大櫆在《祭邵開府文》中寫道:“公性狷剛,與世寡合”,意為邵開府性情剛直固執,與世俗難以融洽。
該詞多用于描述曆史人物或文學形象的性格特點,常見于文言文或學術讨論中,現代口語使用較少。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出處或例句,可參考清代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狷剛》(juàn gāng)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性格堅強、剛毅的意思。形容一個人行事堅定、從不動搖,具有不屈不撓的精神和毅力。這個詞語可用于形容一個人的個性特征或行為方式。
《狷剛》的拆分部首為犬(quǎn)和刂(dāo)。其中,犬是表示狗的部首,刂是表示刀的部首。《狷剛》的總筆畫數為13畫。
《狷剛》一詞的來源較為明确。古代的《爾雅》中有“狷,敢也”、“剛,剛也”這兩個解釋,兩個字都表示堅定和剛強。由于兩個意思相近,後來就有了将兩個字組合到一起使用,形成了“狷剛”的意思。 繁體字 “狷剛” 在繁體漢字中表示與繁簡體字相同的詞義。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經過演變,犬(quǎn)的古代寫法為“犭”,刂(dāo)的古代寫法為“刂”。所以,古代寫法中的“狷剛”為“犭刂剛”。
1. 他的個性狷剛,不容易改變主意。
2. 面對困難,他展現出了狷剛的精神,毫不退縮。
3. 隻有具備狷剛的意志,才能邁向成功的道路。
組詞:狷獄(juàn yù)- 表示性格執拗、固執的意思。狷獄形容一個人說話、做事一向固執己見,不易改變。 近義詞:堅毅、頑強。 反義詞:懦弱、溫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