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庚伏的意思、庚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庚伏的解釋

即三伏。因三伏中的初伏、中伏分别自夏至後的第三、第四個庚日開始,而末伏自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開始。故三伏亦稱“ 庚伏 ”。 宋 蘇轍 《謝入伏早出狀》之二:“候極南訛,日臨庚伏。” 宋 朱熹 《次韻秀野署中》:“病隨庚伏盡,尊向晚涼開。”《宋史·職官志四》:“祕書監歲於仲夏曝書,則給酒食費……遇庚伏則前期遣中使諭旨,聽以早歸。”參閱《初學記》卷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庚伏

指中國傳統曆法中“三伏”的别稱,特指夏季初伏(頭伏)後的第二個伏日階段,因與幹支紀日中的“庚”日相關而得名。其核心含義如下:

  1. 曆法定義

    庚伏源于古代幹支紀日法,以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頭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其中“中伏”因處于幹支“庚”日序列的核心時段,故又稱“庚伏”。

  2. 氣候特征

    庚伏對應一年中最炎熱潮濕的時段。古人認為“庚”屬金,火克金,故伏日逢庚時金氣伏藏,火氣熾盛,形成高溫天氣。此時期農諺有“夏有三伏,熱在中伏”之說,強調庚伏(中伏)為暑熱巅峰。

文化延伸

庚伏在古籍中常與避暑習俗關聯。如宋代《歲時廣記》載“六月庚伏,賜冰降暑”,反映宮廷分冰消暑的傳統。中醫理論亦認為庚伏是“冬病夏治”的關鍵期,衍生出三伏貼等養生實踐。

據《現代漢語詞典》《中國民俗文化大觀》等權威辭書綜合釋義,相關文化背景參考曆史文獻及民俗研究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

“庚伏”是中國傳統曆法中對夏季炎熱時期的特定稱呼,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析:

一、基本定義

“庚伏”即“三伏”的别稱,指夏季最炎熱的一段時間。名稱源自古代幹支紀日法,其中“庚”為十天幹之一,“伏”則指伏日。根據傳統曆法,初伏、中伏、末伏的起始日都與“庚日”相關。

二、時間計算規則

  1. 初伏: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幹支紀日中帶“庚”的日子,如庚子、庚寅等)。
  2. 中伏:夏至後第四個庚日。
  3. 末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

三、氣候特征與民俗

庚伏通常對應公曆7月中旬至8月中旬,此時氣溫高、日照長,民間視其為一年中最難熬的酷暑時段。古人會通過“曝書”(曬書防潮)、“飲冰”等習俗應對暑熱,部分文獻還記載官府會在庚伏期間調整辦公時間。

四、文獻記載

宋代文人作品中常出現該詞,例如:

五、現代意義

如今“庚伏”一詞多用于曆史或民俗研究,公衆更習慣使用“三伏天”這一說法,但其背後的幹支曆法邏輯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别人正在浏覽...

本次辨愬禀知賓旅彩翠殘苛殘客長潸超塵稱兄道弟叱咄東山再起鬥侃發妝風木伏獵侍郎膚色拂綴綱轄趕盡殺絕敢死戈蘭高地狗蠅胡子谽谺好音禾倈橫制紅壤毀龀灰身粉骨降班繭稅結字幾将紀略近莅錦鱗書寬慈糧罂裂地鹿虻論最沒事找事瞑菜敲開闆壁說亮話檠木青鴨勤身窮黎犬彘折秤神柩事本守宿水丞庭闱瓦合鄉國鮮嫩溪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