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獵侍郎的意思、伏獵侍郎的詳細解釋
伏獵侍郎的解釋
指 唐 戶部侍郎 蕭炅 。因其曾将“伏臘”讀為“伏獵”,故被譏為“伏獵侍郎”。《舊唐書·嚴挺之傳》:“客次有《禮記》, 蕭炅 讀之曰:‘蒸嘗伏獵。’ 炅 早從官,無學術,不識‘伏臘’之意,誤讀之。 挺之 戲問, 炅 對如初。 挺之 白 九齡 曰:‘省中豈有伏獵侍郎?’”《續資治通鑒·宋哲宗元祐三年》:“昔 唐 省中有‘伏獵侍郎’,為 嚴挺之 所譏而罷。”後世以“伏獵侍郎”泛指不學無術的人。 明 楊慎 《丹鉛總錄·地理·胊忍辨》:“夫以二字之微,以 師古 許慎 杜祐 三家尚有誤舛,今之不悅學者,乃以漫浪視之,幾何不為‘伏臘侍郎’乎!”亦省稱“ 伏臘 ”。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内閣·二相詩詞》:“二公故風流宰相,非伏獵、弄麞之比,獨晚途狂謬取敗耳。”
詞語分解
- 伏獵的解釋 . 唐 戶部侍郎 蕭炅 曾将“伏臘”誤讀為“伏獵”。後因以“伏獵”為大臣不學無文之典實。 清 魏源 《拟進呈<元史新編序>》:“臺省長官多其國人,及其判署,不諳文義,弄麞、伏獵,不得已始取 漢 人、
- 侍郎的解釋 中國古代官名,明清時代是政府各部的副部長,地位次于尚書兵部侍郎詳細解釋.古代官名。 秦 漢 郎中令的屬官之一。《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 秦 官,掌官殿掖門戶,有丞。 武帝 太初 元年更
網絡擴展解釋
“伏獵侍郎”是源自唐代的典故性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歸納如下:
一、來源典故
-
人物與事件
指唐代戶部侍郎蕭炅。據《舊唐書·嚴挺之傳》記載,蕭炅因文化素養不足,在閱讀《禮記》時将“伏臘”(古代祭祀名稱,分夏、冬兩祭)誤讀為“伏獵”,遭到同僚嚴挺之的譏諷,稱其為“伏獵侍郎”。
-
曆史影響
此事成為當時官場笑談,張九齡得知後亦對蕭炅的學識表示質疑,最終導緻蕭炅被調離京城。
二、引申含義
該詞後泛指不學無術之人,尤其用于諷刺身居高位卻缺乏基本文化素養的官員。明代文獻如《丹鉛總錄》《野獲編》中,仍沿用此典批評類似現象。
三、用法示例
- 直接引用:如“省中豈有伏獵侍郎?”(嚴挺之語)
- 簡省形式:明代文人亦簡稱為“伏臘”,如“非伏獵、弄麞之比”(“弄麞”為另一誤讀典故)。
補充說明
“伏獵侍郎”與“弄麞宰相”(李林甫誤寫“弄璋”為“弄麞”)并稱,均反映唐代對官員文化水平的重視。此類典故在史書中多次被引為反面教材,警示為官者需具備基本學識。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獵侍郎》是一個漢字詞語,下面給出了相關的信息:
意思:《伏獵侍郎》是指擔任侍郎一職的官員,他負責侍奉皇帝和獵宮中的工作。
拆分部首和筆畫:這個詞由3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亻"、"犭"、"⺾"。總共有12筆畫組成。
來源:《伏獵侍郎》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官制。侍郎是高級官員的職位,而伏獵則是指負責皇帝獵宮工作的人員。将這兩個詞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伏獵侍郎》。
繁體:《伏獵侍郎》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伏獵侍郎》。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關于《伏獵侍郎》的古代寫法,需要進一步查證。
例句:對于《伏獵侍郎》的例句,可以參考相關的曆史文獻或古代小說,以了解該詞語的正确用法。
組詞:由《伏獵侍郎》組成的詞語很少,因為其已經是個相對完整的詞彙了。
近義詞:近義詞是指與《伏獵侍郎》意思相近的詞彙。需要進一步查閱相關資料,才能提供準确的近義詞。
反義詞:反義詞是指與《伏獵侍郎》意思相反的詞彙。同樣需要查閱相關資料,才能給出準确的反義詞。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