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仿綱目體例記事之書。《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四·龍飛紀略》:“ 明 吳樸 撰。 樸 字 華甫 , 詔安 人。是編仿綱目體例,紀 明太祖 事蹟,初名《征伐禮樂書》,後改今名。”
(2). 清 代方略館所編記曆代軍、政大事之文字。《清會典·辦理軍機處·方略館》“方略館總裁,掌修方略”原注:“每次軍功告蕆,及遇有政事之大者,奉旨纂輯成書,紀其始末,或曰方略,或曰紀略,皆由館承辦。”
(3).猶紀要。 清 馬建忠 《巴黎覆友人書》:“第二場試交涉之學,凡三題:一公法新論;一交涉紀略;一或輿圖或商務各一條。”
“紀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搜索結果中的高權威性信息(如、4、5、6、8),具體解釋如下:
仿綱目體例的記事書
指模仿《資治通鑒綱目》體例編纂的史書,如明代吳樸的《龍飛紀略》。
清代官方軍政文獻
清代方略館編纂的軍事、政治大事記錄,如《平定準噶爾方略》等,這類文獻常以“方略”或“紀略”命名。
等同于“紀要”
指對事件或會議内容的簡要概括,如清代馬建忠提到的“交涉紀略”。
“紀略”既可指具體的文獻類型(如史書、官方記錄),也可作為抽象的行為描述(總結歸納)。其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曆史語境中多與編纂體例相關,日常使用則偏向概括性描述。
紀略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是纟(織物部首)與貝(貝殼部首),共有11個筆畫。它的繁體字為記略。
漢字《紀略》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史記·衛子夫列傳》中,原指記述事物發生的情況和要旨。後來,它逐漸演變成指史書或其他文獻中的簡練記錄。
在古時候,漢字《紀略》的寫法稍有不同,主要是在部分筆畫連接和結構上的變化。例如,在古代字典《說文解字》中,将《紀略》寫作“糺”的字形。在《康熙字典》中則将其寫為“糺”或“糺冊”的形态。
以下是《紀略》在句子中的例句:
他憑借豐富的曆史學知識,寫下了一部有關明代的《紀略》。
組詞:紀事、史紀、史書、彙紀、紀年、編紀等。
近義詞:演義、編年、編年史、紀年、年譜等。
反義詞:紀實、詳述、詳記、詳細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