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從事根本之業。本,指耕戰。《商君書·壹言》:“﹝治國﹞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2).事情的根由。《後漢書·李燮傳》:“﹝ 燮 ﹞姊 文姬 為同郡 趙伯英 妻,賢而有智,見二兄歸,具知事本。” 王先謙 集解引 胡三省 曰:“事本,謂事之所由生也。” 宋 葉適 《上韓提刑啟》:“忽被郡除,莫知事本。”
(3).猶根本大事。 宋 王谠 《唐語林·品藻》:“ 元宗 ( 唐玄宗 )曰:‘朕以天下事本付 姚崇 ,以卿坐鎮雅俗。’”
根據多個詞典解釋,"事本"一詞在古漢語中有三層核心含義,綜合整理如下:
一、基礎含義
治國之本(耕戰事業) 指古代以農業和軍事為核心的國家治理方略。源自《商君書·壹言》:"能事本而禁末者,富",強調重農抑商政策。
事物根源 表示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如《後漢書·李燮傳》記載趙伯英之妻"具知事本",即通曉事件原委。
根本性大事 引申為關系全局的重要事務,如宋代王谠《唐語林》記載唐玄宗将"天下事本"托付姚崇。
二、語境應用 該詞屬于文言範疇,現代漢語已鮮少使用。在古籍中:
三、構詞解析 "本"在此為會意字,甲骨文象形為樹根,引申為根基、本源,與"事"組合強化核心性含義。
事本是指記錄各種事情的本子或文書。它常常被用作工作筆記、學習筆記和日記等。
事本的拆分部首是事(shì)和木(mù),總計5個筆畫。
事本的字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其中“事”代表有關事件和事務,而“本”表示基礎和根源。
事本的繁體形态為「事本」。
在古代,事本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據不同曆史時期和地區的書法風格,字形可能有細微的變化。
1. 我經常使用事本記錄每天要做的事情。
2. 這個事本非常方便,我可以隨時記錄我的想法和靈感。
1. 事務 (shìwù) - 指各種具體的事件或工作。
2. 本子 (běnzi) - 用來記錄或寫作的書籍。
3. 事情 (shìqíng) - 指某個事件或情況。
1. 筆記本 (bǐjìběn) - 用來記筆記或做記錄的本子。
2. 記事本 (jìshìběn) - 專門用來記事的本子。
1. 空白 (kòngbái) - 指沒有内容或記錄的狀态。
2. 空本 (kòngběn) - 指完全沒有内容的本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