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勇敢不怕死;決死。《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平原君 ﹞得敢死之士三千人。” 宋 龔鼎臣 《東原錄》:“ 狄青 善用不滿千人之法,蓋擇鋭敢死者而已。”《明史·閹黨傳·盧承欽》:“ 丁元薦 、 沉正宗 、 李樸 、 賀焯 謂之敢死軍人。”
(2).指敢死士。《後漢書·耿純傳》:“﹝ 耿純 ﹞選敢死二千人,俱持彊弩,各傅三矢,使銜枚間行,繞出賊後。”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汝水》:“﹝ 世祖 ﹞乘勝以敢死三千人,徑衝 尋邑 兵。” 宋 嶽珂 《桯史·二将失律》:“虜守實欲迎降,忠義敢死已肉薄而登矣。”
“敢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現代語境中,“敢死隊”一詞仍用于形容執行高危任務的特殊團隊,但更多轉為比喻義,如商業競争中的激進策略團隊。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代文獻記載與語義演變,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史記》《後漢書》等原始史料。
敢死是一個動詞短語,表示勇敢地去死,通常用來形容對生死不顧、無所畏懼的行為和精神。
敢的部首是心,共4畫;死的部首是歹,共4畫。
敢死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的戰争文化,用來描述戰士們在戰場上勇敢奮鬥、甯死不屈的精神。
敢死的繁體寫法是「敢死」。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敢死的寫法與現代相同,即「敢死」。
1. 他是一名熱血青年,為了正義事業,他敢死沖在最前線。
2. 面對危險,他毫不猶豫地大聲喊出了敢死隊的口號。
勇敢、勇敢無畏、敢作敢為
甯死不屈、視死如歸、舍生忘死
怯懦、畏縮、退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