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給廪的意思、給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給廪的解釋

亦作“ 給稟 ”。官府供給糧食。 清 褚人穫 《堅瓠補集·蛙給廪》:“《水經注》《晉中州記》:‘ 惠帝 聞蛙鳴,問官蛙私蛙。太子令 賈胤 對曰:在官為官蛙,在私為私蛙。帝曰:若是官蛙,可給廪。’給廪之語,政可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給廪”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官府供給糧食或俸米,尤指官方為特定人群(如學生、官員等)提供的膳食津貼或生活補助。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1. “給” (jǐ):

    • 本義為“供給”、“供應”。《說文解字》:“給,相足也。”指充足地提供所需物資。
    • 引申為官府或官方機構的分發、配給行為。
  2. “廪” (lǐn):

    • 本義指糧倉。《說文解字》:“廪,谷所振入也。”即儲存糧食的倉庫。
    • 引申為官府發放的糧食或俸祿,如“廪食”、“廪米”。

合成詞“給廪”即指官方供給糧食或俸米的行為,強調制度化的物資供應。


二、曆史語境與用法

“給廪”多見于中國古代文獻,特指以下兩類官方供給制度:

  1. 教育制度:

    • 科舉時代的學生津貼:明清時期,官府為官學(如府學、州學、縣學)中的“廪膳生員”(簡稱“廪生”)按月發放糧食或銀錢,作為生活補貼。例如:

      “明制,生員日給廪膳,歲貢一人入國子監。”

      (參考來源:《明史·選舉志》)

    • 此類供給旨在資助寒門學子專心學業,體現“養士”傳統。
  2. 官員俸祿制度:

    • 官吏的實物俸給:部分朝代以糧食形式發放俸祿,稱為“給廪”或“廪給”。如《宋史·職官志》載地方官吏“月給廪粟”,即按月供給糧食。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給廪”釋義為“官府供給糧食”。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 第9卷第1073頁)

  2. 《辭源》:

    釋為“供給食糧”,并引《後漢書·仲長統傳》“給廪食以周窮困”為例證。

    (參考來源:《辭源》 第三版)

  3. 《古代漢語詞典》:

    強調其特指“官府發給在學生員的膳食津貼”。

    (參考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


四、文獻例證

  1. 《明史·職官志四》:

    “府、州、縣學廪生,每人月給廪米六鬥。”

    (描述明代地方官學廪生的糧食供給标準)

  2. 《清史稿·選舉志一》:

    “生員經歲科兩試,取入府、州、縣學者,謂之廪生,官給廪饩。”

    (說明廪生資格與官方供給的關系)


五、現代語義延伸

現代漢語中“給廪”已罕用,但可引申為機構或組織對成員的物資保障,如學術機構為研究生提供“助研廪給”,延續了“供給基本生活所需”的核心含義。


“給廪”是古代中國特有的制度性供給行為,以糧食或俸米形式保障特定群體的基本生活,集中體現了傳統社會“以廪養士”的治理理念。其釋義需結合曆史制度背景方能完整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給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内容綜合解釋:

  1. 詞義解析
    “給廪”指官府供給糧食,屬于動賓結構。其中“給”表示供給,“廪”原指糧倉,後引申為動詞“發放糧食”之義()。例如《說文解字》提到“廪”本為儲糧之所,後衍生出“官府發放糧食”的用法,如“廪食”即官府按月發放的糧食()。

  2. 讀音與結構

    • 讀音:“廪”正确讀音為lǐn(第三聲),吳方言中可能讀作入聲的“lin”()。
    • 結構:該詞為“動詞+名詞”組合,類似“廪給”“廪食”等詞,均表示官方對特定人群(如官員、生員)的糧食供給()。
  3. 曆史背景與用例
    明清時期,“廪生”(即廪膳生員)即由官府定期發放錢糧的生員()。文獻中亦有相關記載,如清代褚人穫《堅瓠補集》提到晉惠帝曾因“官蛙”之名,戲稱“可給廪”,暗含官府供給糧食的典故()。

  4. 相關詞彙

    • 廪食:官府按月發放的口糧()。
    • 倉廪:糧倉的總稱()。
    • 廪粟:特指官府儲存或發放的糧食()。

注意:該詞屬于古代行政用語,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言文研究。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說文解字注》或明清地方志中的賦役制度記載(綜合、)。

别人正在浏覽...

榜責報當苞片巴依不劣方頭赤綠尺田寸寶唇幹口燥觸邪達師雕篆端午節嘟哝遁世無悶恩異放狂奉旨縫織鳳峙趕盡殺絕根疵工程寡誠國備寒節寒霜壞裳為褲帍裱江勢椒蘭岌岌不可終日驚弦雁九介曠額磷光[現象]廬霍旅燕扭頭,扭頭兒瓊葉起運拳套鵲巢鸠主日志尚陽山外宗山窩衰索碩大思繹悚惶頌偈朓側托疾土塘緯谶圍姓閑了寫神細類系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