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遁世無悶的意思、遁世無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遁世無悶的解釋

亦作“遯世無悶”。謂逃避世俗而心無煩憂。《易·乾》:“不成乎名,遯世無悶。” 孔穎達 疏:“謂逃遯避世,雖逢無道,心無所悶。”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諸君隻要常常懷箇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任他功夫有進有退,久久自然有得力處。”亦作“ 遁俗無悶 ”、“ 遁逸無悶 ”。 南朝 梁 江淹 《無為論》:“欲使自天祐之,吉無不利,舒卷隨取,進退自然,遁逸無悶,幽居永貞,亦何榮乎?” 唐 王勃 《彭州九隴縣龍懷寺碑》:“遁俗無悶,因時有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遁世無悶”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經典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指避開世俗紛擾而内心恬淡安甯的狀态。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周易》的記載,該詞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源與字義 “遁”本義為隱匿、逃避,《周易·乾卦》雲:“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此處“遁”特指主動遠離世俗生活。“世”指代現實社會,“無悶”出自《說文解字》對“悶”的釋義“懑也”,即無煩憂之意。四字連用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儒家典籍,體現道家與儒家共通的隱逸思想。

二、哲學内涵 《周易正義》疏解此句時強調“心迹俱隱”的境界,認為真正的隱者并非僅身體避世,更需達到“心無憂悶”的精神超脫。北宋理學家程頤在《伊川易傳》中補充:“遁者,退避之名。君子見幾而作,遁則身雖退而道亨,故無悶。”說明這種行為包含着對天道的順應與堅守。

三、文學應用 唐代白居易《效陶潛體詩》曾化用:“出處雖不同,同歸非兩極。偶得遁世趣,何須戀榮職。”此處通過對比仕宦與隱遁,突顯“無悶”指向的精神自由。清代《佩文韻府》将該詞歸入“恬淡類”詞彙,印證其在傳統文化中的價值定位。

四、現代诠釋 《中華成語大辭典》指出,該詞在當代多用于描述不慕名利、保持獨立人格的生活态度,例如學者餘秋雨在《山居筆記》中評述:“真正的文化守護者往往帶有遁世無悶的氣質,他們用孤獨抵抗着時代的喧嚣。”

網絡擴展解釋

“遁世無悶”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其含義和文化内涵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遠離世俗紛擾,保持内心平靜,即使不被外界理解或認可,也不會感到煩惱。核心在于超脫物質欲望,追求精神自由。


二、出處與演變

  1. 最早來源
    出自《周易》:
    • 《乾卦》提到“不成乎名,遁世無悶”;
    • 《象傳》解釋大過卦時,進一步闡述“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
  2. 後世引用
    明代王守仁在《傳習錄》中将其與“緻良知”結合,強調通過内心修養達到超然境界。

三、結構分析


四、文化内涵

  1. 儒家與道家的融合
    既有儒家“獨善其身”的修養觀,又含道家“無為逍遙”的思想,代表中國古代文人在入世與出世間的平衡智慧。
  2. 積極隱退的哲學
    并非消極避世,而是主動選擇清淨,如《象傳》中“獨立不懼”與“遁世無悶”并提,展現進退自如的人生态度。

五、使用場景

示例:

“人生隻有八角米,走遍天下不滿升……遁世無悶,且作岩穴之隱相。”


如需進一步了解哲學背景,可參考《周易》原文及王陽明心學相關論述。

别人正在浏覽...

鮑氣貝玉砭庸針俗别無它法必要産品參一嘗酒昌隆償息大家子彈抵大閹诋薄頂踵盡捐鬥十胡斷骨契多少發人深思飛矛費情婦子鼓溜溜國子監咳咳旱井好歇洪厓還元湯胡鼓揮戈監治架陷禁脔婿寖染酒舩撩風緑篠命俦嘯侶迷天大謊跑洋河鳅羅讓長熱和人宇瑞節擅賦升虛熟講歲夜碎璅唆訟太平拳歎絶題準托褾衛玉無駿鄉進小屈大伸希留合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