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乏誠意。 三國 魏 曹丕 《煌煌京洛行》:“多言寡誠,祗令事敗。”
“寡誠”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1. 基本含義與結構
“寡”意為少、不足,“誠”指真誠、誠意,組合後表示誠意不足、缺乏真誠的态度。該詞常用于形容言行不一緻或虛情假意的行為。
2. 出處與例句
最早見于三國時期曹丕的《煌煌京洛行》:“多言寡誠,祗令事敗”,意為話說得多但缺乏誠意,最終導緻失敗。這一引用強化了成語的批判性,強調言行需一緻。
3. 使用場景
4. 近義與反義
總結
“寡誠”通過簡潔的結構傳遞深刻的社會批判意義,既可用于日常評價,也適用于文學或曆史分析。其出自曹丕詩句的特點,使其兼具語言實用性和文化價值。
《寡誠》是拆分《誠》和《寡》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寡誠一詞用來形容人缺乏誠信、不真實、不可靠。寡誠的意思是說一個人的言行與内心不一緻,缺乏真誠和信任感。
《寡誠》的構成部分是《誠》和《寡》兩個字。《誠》是四聲單音節漢字,是一個由左右兩個部分構成的字,左邊是“言”旁,右邊是“成”字頭。“誠”的總筆畫數是6畫。《寡》是雙音節漢字,由左右兩個部分構成的字。左邊是“宀”(寶蓋頭),右邊是“卦”。“寡”的總筆畫數是10畫。
《寡誠》這個詞源自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二十五年》這篇記載中。繁體字的寫法是「寡誠」,在台灣和香港地區以及部分華人社群中仍然廣泛使用。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寡誠》這個詞的構成部分的字形有所不同。例如,古代寫作「寡誠」、「誠」旁的「言」部分寫作「訁」。「訁」是「言」字的古代形态,表示言語的意思。
1. 他的言辭充滿了寡誠,無法讓人相信他的承諾。
2. 這家公司因為經常欺騙顧客而赢得了一個寡誠的聲譽。
《寡誠》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使用形成新的詞語,如「寡誠之人」、「寡誠行為」。近義詞包括「不忠誠」、「虛僞」、「欺詐」等,反義詞則包括「真誠」、「可信」、「誠實」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