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督師大學士所轄軍隊。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一:“ 史可法 閣标三萬,總兵 張天祿 、 劉肇基 ……等,各分汛地,皆 可法 閣标所轄。”
“閣标”是明代軍事制度中的特定稱謂,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指明代督師大學士直接統領的軍隊,屬于中央文官系統下轄的軍事力量。該詞由“閣”(指内閣或督師大學士的衙署)和“标”(明代軍事單位“标營”的簡稱)組成,體現文官統兵的特點。
曆史背景與例證: 據清魏源《聖武記》記載,明末史可法任督師時,其麾下“閣标”兵力達三萬,并轄張天祿、劉肇基等總兵駐防各汛地。這反映了明末内閣大學士在軍事行動中擁有實際兵權的情況。
制度特點:
文獻依據: 主要見于清代史學家魏源的《聖武記》,該書記載了明代軍事制度演變。現代辭書如《漢語辭海》也将其列為明代專有軍事術語。
“閣标”是一個漢字詞語,它可以表示“官職定義和勳銜标識”或者“帝王宮殿中的樓閣名稱”。這個詞可以用于形容徽章、标志或标識,用來區分不同的官員或者表彰特定的功績。
段落2: 閣标的拆分部首和筆畫根據《康熙字典》,閣标的部首是阝(阜)部,而整個字共有12劃。部首“阜”表示山丘,而後面的部分“與”表示手。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閣标的意思。
段落3: 閣标的來源和繁體字形閣标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發源于帝王宮殿中的樓閣名稱。然後演變為用來表示官員職銜和表彰的标記。在繁體字中,閣标的字形為“關”。
段落4: 古代漢字寫法和例句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區别。對于閣标來說,我們可以參考古代的書法碑帖或者《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然而,具體的古代寫法因時代和個人風格而異。
例如,在某個古代文章中,可能會出現這樣的例句:“他被賜予了禦史閣标,以表彰他在查辦案件時的出色表現。”
段落5: 閣标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組詞:閣門、标志、标識
近義詞:徽章、勳章、紋章
反義詞:隱秘、無名、未标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