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周 晚期 宣王 時的青銅器。 清 道光 末在 陝西省 岐山縣 出土。完好無損。銘文三十二行,連重文共四百九十七字。為傳世青銅器最長的銘文。此器現藏我國 台灣省 。參閱 郭沫若 《“毛公鼎”之年代》。
毛公鼎是中國西周晚期青銅禮器中的重器,其名稱源于器主“毛公”之名,屬鼎類青銅器的典型代表。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解析其詳細含義:
毛公鼎特指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8—前782年)鑄造的青銅鼎,因内壁鑄有銘文記載周王冊命重臣毛公之事而得名。其形制為:
毛公鼎核心價值在于其内壁鑄刻的499字銘文(現存最長青銅器銘文),内容可分為三部分:
此銘文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制度、冊命儀式及金文書法的關鍵實證,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郭沫若語)。
毛公鼎于清道光末年(1850年前後)出土于陝西岐山縣董家村,後經金石學家陳介祺收藏。民國時期輾轉于葉恭綽、陳詠仁等人之手,1948年遷至台灣,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來源:《殷周金文集成》編號02841;台北故宮博物院官網藏品檔案)。
在漢語詞典釋義中,毛公鼎被定義為:
西周金文典範:其銘文布局工整,筆法圓勁,為金文書法“篆引”筆法成熟期代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
一級文物: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名錄(國家文物局2002年名錄);
曆史文獻載體:銘文内容與《詩經》《尚書》互證,深化對西周“宣王中興”史實的理解(來源:白川靜《金文通釋》)。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一件重要青銅器,具有極高的曆史、藝術和文獻價值。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基本概況
毛公鼎鑄造于西周宣王時期(約公元前828-前782年),因制作者毛公而得名。其高53.8厘米,口徑47厘米,重34.7公斤,口沿飾有重環紋,造型古樸端莊,是青銅器工藝的典範。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陝西岐山,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
銘文與曆史意義
鼎内鑄有銘文32行,共計497字(部分記載為499字),是現存青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篇。銘文記載了周宣王對毛公的诰誡與賞賜,内容涉及周王勵精圖治、整頓朝政的決心,以及毛公被委以治國重任的過程。這段文字為研究西周政治制度、冊命儀式提供了珍貴史料,被郭沫若評價為“抵得一篇《尚書》”。
文化與藝術價值
發現與流傳
毛公鼎自出土後曆經多位藏家輾轉,抗戰期間險遭日軍劫掠,最終由上海富商陳永仁捐獻國民政府,後遷至台灣。其流傳過程也反映了近代中國文物的命運波折。
毛公鼎不僅是一件青銅重器,更是承載西周政治文化的重要載體。其長篇銘文填補了文獻空白,藝術風格标志着青銅器發展的新階段,被譽為“海内三寶”之一(另兩件為大盂鼎、大克鼎)。
翺翥貝塔粒子邊蠻鄙猥猜惑腸梗阻廚食錢答剌孫打鐵斷胫獨立自由勳章惡地發表煩惱障格登登垢玩灌錄孤唳航速韓海蘇潮合手嘉笾介卿竭忠盡智吉皇驚鲵景片舊匹舉步生風軍城距虛孔繇掠過麥序駡唧唧耄期模範牛享潛底橋桁啓母石青雲志侵染窮山惡水瓊枝玉樹柔輭三铨山雞生情詩榜肅整天扃同隊望屋而食無憀賴瑕累險佞鮮虞詨訛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