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毛公鼎的意思、毛公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毛公鼎的解釋

西周 晚期 宣王 時的青銅器。 清 道光 末在 陝西省 岐山縣 出土。完好無損。銘文三十二行,連重文共四百九十七字。為傳世青銅器最長的銘文。此器現藏我國 台灣省 。參閱 郭沫若 《“毛公鼎”之年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一件重要青銅器,具有極高的曆史、藝術和文獻價值。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1. 基本概況
    毛公鼎鑄造于西周宣王時期(約公元前828-前782年),因制作者毛公而得名。其高53.8厘米,口徑47厘米,重34.7公斤,口沿飾有重環紋,造型古樸端莊,是青銅器工藝的典範。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陝西岐山,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

  2. 銘文與曆史意義
    鼎内鑄有銘文32行,共計497字(部分記載為499字),是現存青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篇。銘文記載了周宣王對毛公的诰誡與賞賜,内容涉及周王勵精圖治、整頓朝政的決心,以及毛公被委以治國重任的過程。這段文字為研究西周政治制度、冊命儀式提供了珍貴史料,被郭沫若評價為“抵得一篇《尚書》”。

  3. 文化與藝術價值

    • 書法價值:銘文以金文書寫,字體結構嚴謹,線條渾厚,被譽為“篆書之宗”,清代學者李瑞清甚至認為“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
    • 工藝特征:鼎身紋飾簡潔,僅以重環紋和弦紋裝飾,體現了西周晚期青銅器擺脫神秘色彩、轉向樸素的風格演變。
  4. 發現與流傳
    毛公鼎自出土後曆經多位藏家輾轉,抗戰期間險遭日軍劫掠,最終由上海富商陳永仁捐獻國民政府,後遷至台灣。其流傳過程也反映了近代中國文物的命運波折。

毛公鼎不僅是一件青銅重器,更是承載西周政治文化的重要載體。其長篇銘文填補了文獻空白,藝術風格标志着青銅器發展的新階段,被譽為“海内三寶”之一(另兩件為大盂鼎、大克鼎)。

網絡擴展解釋二

《毛公鼎》的意思

《毛公鼎》是指一種古代 bronzeware(青銅器),它是用于祭祀和貯存食物的重要禮器。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它被視為一種神聖的象征,被用于重要的宗教儀式和宴會。

拆分部首和筆畫

《毛公鼎》的部首是毛,它的拼音是máo。它的筆畫數分别為10畫(毛)、4畫(公)、8畫(鼎)。

來源

《毛公鼎》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商朝時期(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毛公鼎最早出現在殷墟,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鄭州。它是用青銅鑄造,外表刻有各種精美的紋飾,代表着當時的社會地位和文化價值。

繁體

《毛公鼎》的繁體字為「毛公鼎」。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我們可以看到《毛公鼎》這個詞的字形有所不同。例如,「毛」的古代寫法為「毛」,「公」的古代寫法為「工」,「鼎」的古代寫法為「鼎」。

例句

1. 他從博物館裡看到了宋代的毛公鼎,感歎古人的智慧與藝術造詣。

2. 這個毛公鼎是我們家族世代相傳的寶物,代表着我們家族的榮耀與傳承。

組詞

1. 毛細血管

2. 公道

3. 鼎盛

近義詞

1. 青銅鼎

2. 禮器

3. 皇家鼎器

反義詞

1. 破碎

2. 遺失

3. 腐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