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禦史府。《宋書·武帝紀下》:“﹝ 永初 元年﹞秋七月丁亥,原放刼賊餘口沒在臺府者,諸流徙家并聽還本土。”《舊唐書·李渤傳》:“如妄訴無理,本罪外加一等。準敕告密人付金吾留身待進止。今欲留身後牒臺府,冀止絶兇人。”
(2).指中央政府機構。《南齊書·王晏傳》:“論薦黨附,徧滿臺府。” 明 李東陽 《壽豈堂歌》:“當年弟子數百人,三十年來半臺府。”
"台府"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語義的複合詞,需從兩個維度解析其含義:
一、官署機構稱謂 指代古代中央監察機構,如東漢至魏晉時期的"禦史台"。《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初見于《後漢書》,特指禦史大夫辦公場所。唐代發展為三司之一的"禦史台",掌糾察百官之職,杜佑《通典》稱其"掌以刑法典章,糾正百官之罪惡"。
二、地理行政單位 作為地方建制名稱,始見于明代行政區劃。據《明史·地理志》載,洪武年間改台州路為"台州府",轄臨海等六縣,此稱謂沿用至清末。清雍正《浙江通志》詳述其轄境:"東抵海,西至金華,廣四百七十裡",屬浙東重要行政區。
“台府”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文獻中有明确記載。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禦史府
“台府”最初指禦史府,即古代負責監察、彈劾官員的機構。例如《宋書·武帝紀下》記載:“原放劫賊餘口沒在台府者”()。這一用法在南北朝時期較為常見,如《舊唐書·李渤傳》也提到“牒台府”的行政流程()。
中央政府機構
“台府”也可泛指中央政府機構。如《南齊書·王晏傳》提到官員“遍滿台府”,即形容中央部門人員衆多()。明代李東陽的詩句“三十年來半台府”同樣用此意()。
出處 | 引用内容 | 含義指向 |
---|---|---|
《宋書·武帝紀下》 | “原放劫賊餘口沒在台府者” | 禦史府 |
《南齊書·王晏傳》 | “論薦黨附,遍滿台府” | 中央政府機構 |
《舊唐書·李渤傳》 | “牒台府,冀止絕兇人” | 行政流程 |
傍瞻闆藍闆卒筆耕玻璃彩色影片鋤功點頭會意酆劍烽狼跟鬥隔手光複行軍竈鶴行鷄羣衡麓龁咋紅桂紅嫣嫣囫囵火不騰豁牙鋸齒簡去記傳羁鞿激進派經摺積微成著開路先鋒框子窺觊闊人兩和列校陵弱蝼蟻尚且貪生論奏落交沒咒念妙手偶得摸哨鬧表偶俪霶潤平成敲竹杠釋憾時謀收籍順聽思過天誡鐵利題芽退役脫腳外廄紋章香油馃子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