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禦史府。《宋書·武帝紀下》:“﹝ 永初 元年﹞秋七月丁亥,原放刼賊餘口沒在臺府者,諸流徙家并聽還本土。”《舊唐書·李渤傳》:“如妄訴無理,本罪外加一等。準敕告密人付金吾留身待進止。今欲留身後牒臺府,冀止絶兇人。”
(2).指中央政府機構。《南齊書·王晏傳》:“論薦黨附,徧滿臺府。” 明 李東陽 《壽豈堂歌》:“當年弟子數百人,三十年來半臺府。”
“台府”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文獻中有明确記載。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禦史府
“台府”最初指禦史府,即古代負責監察、彈劾官員的機構。例如《宋書·武帝紀下》記載:“原放劫賊餘口沒在台府者”()。這一用法在南北朝時期較為常見,如《舊唐書·李渤傳》也提到“牒台府”的行政流程()。
中央政府機構
“台府”也可泛指中央政府機構。如《南齊書·王晏傳》提到官員“遍滿台府”,即形容中央部門人員衆多()。明代李東陽的詩句“三十年來半台府”同樣用此意()。
出處 | 引用内容 | 含義指向 |
---|---|---|
《宋書·武帝紀下》 | “原放劫賊餘口沒在台府者” | 禦史府 |
《南齊書·王晏傳》 | “論薦黨附,遍滿台府” | 中央政府機構 |
《舊唐書·李渤傳》 | “牒台府,冀止絕兇人” | 行政流程 |
《台府》是一個漢字詞語,它可以指代一個地方的行政機構或者官署。在古代中國,它常常用來指代地方政府的所在地或者官員的寓所。在現代漢語中,這個詞更常見的意義是指武職官員的住所或者官邸。
《台府》的拆分部首是「 台 」和「 府 」。其中「台」作為上部部首,表示與地勢相關的含義;「府」作為下部部首,表示與政府或者大官的住所相關的含義。
《台府》的總筆畫數為8畫。
《台府》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文獻中。據考證,它最早是由「臺府」這個古代漢字組成的。在繁體漢字中,「台」字的部首是「與」,而「府」字的部首是「廣」。
古代漢字寫法多樣,因此《台府》在古時的寫法也有所不同。在秦漢時期,它的寫法是「層府」,在晉朝的時候寫成了「台府」。在清代乾隆年間,中國進行了一次字書整理,将其整理為現在比較通用的寫法。
1. 他是這個地方的官員,住在縣府的台府裡。
2. 這位将軍的台府非常莊嚴壯觀。
3. 古代的台府常常被用作政務和司法的辦公場所。
1. 台閣(tái gé):指較高的樓閣,常作為官員會客或行政活動的地方。
2. 府邸(fǔ dǐ):指地方政府的官署,也可以泛指高級官員的住所。
與《台府》近義的漢字詞語有:官館、官廳、官署。
《台府》的反義詞是:民宅、普通住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