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傳 公輸般 為 楚 設置雲梯,欲以攻 宋 。 墨子 聞之,“自 魯 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 郢 說 楚王 。事見《戰國策·宋衛策》、《呂氏春秋·愛類》。後用為奔走急切之典。 南朝 梁 劉孝标 《廣絕交論》:“是以耿介之士,疾其若斯,裂裳裹足,棄之長騖。” 宋 朱熹 《答呂伯恭書》:“老兄憂時之切,惓惓不忘,竊計裂裳裹足不俟屨而就途矣。”亦作“ 裂裳裹膝 ”。 漢 趙晔 《吳越春秋·阖闾内傳》:“ 申包胥 知不可,乃之於 秦 ,求救 楚 ,晝馳夜趨,足踵蹠劈,裂裳裹膝,鶴倚哭於 秦 庭,七日七夜,口不絶聲。”亦省作“ 裂裳 ”。 唐 唐彥謙 《送樊琯司業歸朝》詩:“去日應懸榻,來時定裂裳。”
“裂裳裹足”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或例句,可參考《廣絕交論》《戰國策》等文獻原文。
「裂裳裹足」是一個成語,形容人們的生活貧苦,衣食不足。
「裂裳裹足」的部首是「衣」(衣服)和「足」(腳),它的總筆畫數為17畫。
「裂裳裹足」最早出現在《晉書·張邕傳》中。張邕是西晉末年的一位賢良之士,他的生活非常貧困,身上的衣服和鞋子都破爛不堪。這個成語就是通過描寫他的形象來表達貧窮貧困的生活。
「裂裳裹足」的繁體字為「裂裳裹足」。繁體字是在簡體字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來的,它在形狀和結構上與簡體字有所不同。
在古代,「裂裳裹足」的寫法可能并不完全相同。漢字的書寫形式在演變中會發生變化,因此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
他們一家生活困苦,經常「裂裳裹足」度日。
組詞:裂縫、裳衣、裹腳布。
近義詞:窮困潦倒、衣食不濟、衣不蔽體。
反義詞:錦衣玉食、衣食無憂、財源廣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