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黜陟的意思、黜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黜陟的解釋

指人才的進退,官吏的升降。《書·周官》:“諸侯各朝于方嶽,大明黜陟。”《後漢書·韋義傳》:“﹝ 韋義 ﹞數上書 順帝 ,陳宜依古典,考功黜陟,徵集名儒,大定其制。” 唐 韓愈 《送李願歸盤谷序》:“理亂不知,黜陟不聞。” 康有為 《大同書》乙部第四章:“公政府官皆聽政長黜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黜陟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政治制度中,指對官員的罷免與升遷。其核心含義是通過考核評定官員的政績,進而決定其官職的升降。以下從字義、用法及典籍引用角度詳細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黜(chù)

    本義為降職、罷免。《說文解字》釋為“貶下也”,強調對不合格官員的貶斥。

    例:《論語·微子》載“柳下惠為士師,三黜”,即多次被免職。

  2. 陟(zhì)

    本義為晉升、提拔。《說文解字》釋為“登也”,引申為官職提升。

    例:《尚書·舜典》有“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指通過考核決定官員升降。

二、合成詞釋義

“黜陟”二字合用,形成反義複合詞,專指古代官吏的考核與任免機制:

三、典籍與權威文獻引用

  1. 《尚書·舜典》

    “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

    釋義:每三年考核政績,三次考核後決定昏庸者罷黜(黜)、賢明者晉升(陟)。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尚書正義》)

  2. 《漢書·武帝紀》

    “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将相及使絕國者,嚴助以賢良對策,上善之,擢為中大夫……其黜陟之法,自此始。”

    反映漢代已建立系統的考核升貶制度。

    (來源:中華書局《漢書》)

  3. 《資治通鑒·唐紀》

    唐代設“黜陟使”,巡察地方并行使任免權:

    “分遣黜陟使于諸道,察長吏能否。”

    (來源:中華書局《資治通鑒》)

四、文化延伸

“黜陟”制度體現了古代中國“選賢任能”的治理思想,如諸葛亮《出師表》中“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即強調賞罰升貶需公正統一,成為後世吏治的重要原則。

“黜陟”作為曆史政治術語,承載了古代官員考核的核心機制,其嚴謹性與權威性源自經典文獻的記載。現代雖不再使用該詞,但其代表的績效評價理念仍具借鑒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黜陟”是一個古代政治術語,主要用于描述官員的職位升降和人才選拔機制。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該詞由“黜”(chù)和“陟”(zhì)組成,分别表示“罷免、降職”與“提拔、升遷”。合稱指通過考核決定官員的職務調整,體現古代官僚體系中的獎懲制度。

  2. 字義分解

    • 黜:意為廢除官職或貶斥,如《論語》中“三黜”即多次被罷免。
    • 陟:本義為登高,引申為晉升,如《詩經》中“陟彼高岡”。
  3. 曆史出處與應用
    最早見于《尚書·周官》:“諸侯各朝于方嶽,大明黜陟”,指通過考核諸侯政績決定其地位升降。唐代韓愈在《送李願歸盤谷序》中亦用“黜陟不聞”表達對官場規則的疏離。

  4. 應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政治文獻,如官員考績(如“考績黜陟”)、史書評價(如《漢書》記載“不行黜陟,而蕃國自析”)。南朝劉勰《文心雕龍》則擴展其義為“褒貶”。

  5. 相關成語

    • 考績黜陟:通過政績考核決定官員升降,出自《漢紀·哀帝紀》。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曆史背景,可查閱《尚書》《漢書》等典籍,或參考漢典、辭海等工具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笾豆辯列參詳叉竿螭頭純陽巾賜問麤服趸貨非得偾師佛舍負隅頑抗狗功廣博浩郁狩厚下化兒槐疎徽霍堅誠江練江頭計教寖安旌贲狙狯考度科斷雷同連旂利用亂災民權主義謬政拿刀弄杖烹鍛棚琶辟如破丢不答籤押桌窮追鋭卒若非入說腮紅神工意匠食天釋怨水澆蓮摅舒炱煤談笑自如渟淖窩縮小大由之消得習池寫形畫諧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