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籍”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記名入冊
指将姓名登記在官方或特定名冊中的行為。例如《史記·汲鄭列傳》記載,漢高祖劉邦曾下令原屬項羽的臣子登記名籍,但鄭君拒絕服從,最終被驅逐。這一用法強調“登記”的動作。
名冊、簿冊
指記錄姓名的正式文書或檔案。如《漢書·昌邑哀王劉髆傳》提到官員上報名籍及財物簿,唐代元稹的詩句“谪仙名籍在”也指仙人名錄。在宋代文獻中,名籍還特指官妓的樂籍,如《小孫屠》中提到的“脫名籍”即脫離官妓身份。
以上解釋綜合了《史記》《漢書》等古籍用例及辭典定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典或相關曆史文獻。
名籍(míng jí)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人的名字和籍貫。名指的是人的名稱,籍則是指人的出生地或祖籍。
名:部首“口”,總筆畫4
籍:部首“竹”,總筆畫20
名籍這個詞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人對于個體身份的記錄和記載非常重視,名字和籍貫是重要的身份标識。隨着時間的推移,名籍逐漸形成了指代姓名和出生地的意義。
名籍的繁體為「名籍」。
在古代,名籍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名字一詞在古代有時會寫作「名字」或「名稱」,而籍貫也可以寫作「籍貫」。
1. 他的名籍是江蘇南京。
2. 請填寫個人信息表格,包括姓名、名籍等。
1. 出籍:指離開原籍貫。
2. 籍貫:指人的出生地或祖籍。
1. 姓名:指人的名字。
2. 出生地:指人的出生地點。
1. 無名:指沒有名字,不知名。
2. 無籍:指沒有明确的籍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