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麇包的意思、麇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麇包的解釋

亦作“麏包”。以白茅包的死獐子。語本《詩·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唐 李峤 《茅》詩:“麏包青野外,鴟嘯綺楹前。”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麇包”的詞義解釋如下,綜合網頁信息整理:

一、本義解析 “麇包”亦作“麏包”,指用白茅草包裹的死獐子。其意象源于古代祭祀或禮儀中的特殊包裹方式,白茅象征潔淨,獐子則可能代表獵物或祭品。

二、出處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召南·野有死麕》中的“野有死麕,白茅包之”,唐代李峤在《茅》詩中化用此典:“麏包青野外,鴟嘯绮楹前”,用白茅包裹獐子的場景暗喻自然與人文的交織。

三、用法與注釋

  1. 構詞特點:由“麇”(同“麕”,指獐子)和“包”(包裹)組成,屬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
  2. 文化内涵:白茅在古代被視為神聖植物,《易經》中“藉用白茅”即強調其祭祀功用,包裹獵物可能用于獻禮或表達鄭重之意。
  3. 生僻性提示: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使用,主要見于研究《詩經》或古典文學的文獻。

需注意:該詞釋義依據的網頁權威性較低,若需學術引用,建議進一步查證《詩經》注疏或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麇包》的意思

《麇包》是一個常見的網絡流行詞彙,形容一個人言行舉止匪夷所思、粗俗低級、無知愚昧的形象。這個詞常用于調侃、嘲笑或諷刺他人的懶惰、愚蠢或低素質。

拆分部首和筆畫

《麇包》的字詞由兩個部首組成:鹿(麋字旁)和包(包字旁)。

鹿的筆畫數為12,包的筆畫數為5,總筆畫數為17。

來源和繁體

《麇包》一詞源自于網絡流行語的創造和使用,最初出現在網絡平台上的讨論和調侃文字中。

在繁體字中,麇的寫法為「麕」,包的寫法為「靠」。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鹿的寫法和現代相似,而包字在古代常采用「勺」作為字形,意味着麥子。

例句

1. 他整天無所事事,真是個典型的麇包。

2. 不要理那個麇包,他隻是在尋求注意。

組詞

麇包沒有衍生出其他的組詞。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庸人、愚者、呆子

反義詞:聰明人、有趣的人、精明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