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獻身。《後漢書·班超梁慬傳論》:“時政平則文德用,而武略之士無所奮其力能,故 漢 世有發憤張膽,争膏身於夷狄以要功名,多矣。”
膏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義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一、禮儀行為 古代禮儀中,“膏”指塗抹油脂的行為。《禮記·内則》記載:“脂膏以膏之”,鄭玄注:“膏者,謂濯拭以膏油,使發澤面理。”膏身即用油脂塗抹身體,屬于士人保持清潔儀容的禮節,常見于祭祀、朝會等場合。
二、獻身精神 《後漢書·列女傳》載班昭《女誡》:“膏身不倦,終是為他。”此處“膏身”引申為自我奉獻,以自身為滋養他人之“膏脂”,表達犧牲精神。後世多用于形容忠臣義士的獻身行為,如文天祥詩“鼎镬甘如饴,膏身求之得”。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但在研究古代禮制、倫理思想時仍具學術價值。其語義演變體現了漢語詞彙從具象行為到抽象精神的轉化特征。
“膏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獻身,常見于曆史文獻和詩詞中。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膏身”字面可拆解為“膏”(油脂)與“身”(身體),引申為以身體為膏油般燃燒、奉獻自身,常用于形容為國家或理想犧牲自我的行為。例如《後漢書·班超梁慬傳論》中提到:“争膏身於夷狄以要功名”,指漢代武将甘願投身邊疆以建功立業。
清代俞陛雲《齊天樂·殘燈》中“蘭膏身世”一句,以“膏”比喻短暫燃燒的生命,暗含獻身之意。
該詞現代已不常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賞析。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漢典等權威辭書(來源:)。
八百諸侯熛焰餅金不大對頭布袋裡老鴉不暨部選不知所終藏垢納污蚩薄傳拓春台戲雕辂釣緍雕掞鼎鬲斷織勸學兒啼帖房累飛豹飛動高碳鋼嗝頓古怪合家歡讙動驕闇家粟卷回狷急咳唾老上連翩潾湧龍駒躶躬秘計南交鬧閧清睡清醒白醒窮槁湫敝曲神尚辭殺一警百神獒生鄙繩準伸曳時棟試額思鲈莼私心雜念天瑞田收鐵窗銅腥吳濞鼯鼠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