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赤身露體。 清 趙翼 《陔馀叢考·唐時簿尉受杖》:“今使躶躬受笞,事太逼辱。”
“躶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躶躬(拼音:luǒ gōng)意為赤身露體,即身體完全裸露的狀态。其中: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趙翼的《陔馀叢考·唐時簿尉受杖》,原文為:“今使躶躬受笞,事太逼辱。”描述古代官員受罰時被迫裸露身體,帶有屈辱性。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屬于生僻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古籍用例,可參考《陔馀叢考》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躶躬」是一個動詞詞語,意思是低頭彎腰行禮或緻意。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躶」和「躬」。
「躶」的部首是「身」,總共有17個筆畫。它的繁體字是「裸」,在古時候,躶的寫法是「躲」。
「躬」的部首是「身」,總共有13個筆畫。它的繁體字是「躳」,古時候的寫法是「躳」。
「躶躬」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用來表示行禮或緻意的一種姿勢。在古代中國,人們非常重視禮儀,行禮是一種向對方表示敬意和尊重的方式。
例如,一個人對長輩或上級行禮時,通常會低頭彎腰,雙手放在身前,這就是「躶躬」的典型姿勢。這種姿勢體現了對對方地位的尊重和自己的謙遜。
「躶躬」一詞可以與一些其他詞語組合使用,例如「卑躬屈膝」表示十分低賤地低頭行禮;「躶自庸下」表示低微的身份。
與「躶躬」意思相近的詞語有「行禮」、「鞠躬」等。這些詞語都表示以一種謙遜的态度向他人表示敬意。
「躶躬」的反義詞是「昂首挺胸」,這個詞表示直立的姿勢,代表一種自信和堅定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躶躬」這個詞來描述某人向他人表示敬意或尊重的姿勢。例如:在頒獎典禮上,演員獲獎時會向觀衆行躶躬表示感謝和尊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