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鼎鬲的意思、鼎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鼎鬲的解釋

鼎與鬲。泛指煮器。 唐 陸龜蒙 《食魚》詩:“ 江 南春旱魚無澤,歲晏未曾腥鼎鬲。” 宋 司馬光 《旬慮十七韻呈同舍》詩:“蜚鳥開樊籠,跳魚出鼎鬲。” 元 吾丘衍 《周秦刻石釋音·鄭樵石鼓音序》:“嗚呼,鼎鬲遠矣。世變風移,石鼓者,其立碑之漸與。”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鼎鬲”是古代中國兩種重要炊器的合稱,主要功能為烹煮食物或祭祀禮器,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器物組合
    “鼎鬲”指鼎與鬲兩類器具的統稱。

    • 鼎:三足兩耳,早期為陶制,後發展為青銅材質,用于煮肉或祭祀。
    • 鬲:形似鼎但三足中空(袋狀),可增大受熱面積,用于煮粥類流食。
  2. 功能與象征
    二者均屬烹煮器,但用途略有差異。鼎逐漸演變為禮器,象征權力與等級(如“問鼎中原”);鬲則更偏向實用炊具。


二、曆史演變與混合形态

  1. 鬲鼎(分裆鼎)
    商周時期出現一種混合型器物,稱為“鬲鼎”或“分裆鼎”。其特征為:

    • 結構:上部似鼎(立耳、深腹),下部似鬲(分裆袋足)。
    • 用途:兼具鼎的祭祀功能與鬲的實用煮食特性。
  2. 發展脈絡

    • 商代:鬲鼎分裆明顯,常見獸面紋裝飾(如商晚期的青銅獸面紋鬲鼎)。
    • 西周:分裆逐漸模糊,器型趨近普通鼎,最終與鼎合流。

三、文獻中的文化意涵

古代文獻常以“鼎鬲”泛指烹煮器具,并延伸至祭祀與生活場景。例如:


“鼎鬲”既可指鼎與鬲兩類器物,也可特指商周時期的混合型鬲鼎。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物形制,可參考商晚期青銅獸面紋鬲鼎的考古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鼎鬲》是一個包含豐富意義的詞彙。它由兩個部首組成,第一個部首是“鼎”,第二個部首是“鬲”。按照筆畫順序,它的總筆畫數為20。 “鼎鬲”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鼎是一種有三足的古代器物,通常用于烹饪和祭祀。鼎在中國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代表着權力和尊嚴。而“鬲”則指的是鼎底部的支撐器,用來支撐鼎回來穩定。 現在,“鼎鬲”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在古代,它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 以下是兩個例句,展示了“鼎鬲”的用法: 1. 她的行為符合社會的道德鼎鬲。 2. 這個組織的三個支柱是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它們共同構成了發展的鼎鬲。 除了以上例句外,還可以根據具體語境和需要來創造新的例句。 與“鼎鬲”相關的組詞包括:“鼎祚”、“鼎力”、“餐鼎”等。這些詞語都與鼎和其象征意義相關。 近義詞方面,可以考慮使用“鼎立”、“鼎足之勢”等詞組來表達類似的概念。 至于反義詞,與“鼎鬲”相對的詞語可以是“倒鼎折足”、“瓦鼎”等,意思與鼎的象征意義相違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