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告的意思、糾告的詳細解釋
糾告的解釋
檢舉告發。《後漢書·桓譚傳》:“今可令諸商賈自相糾告,若非身力所得,皆以臧畀告者。”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三:“﹝ 祖珍儉 ﹞賣蔔於 信都市 ,日取百錢,蓋 君平 之法也。後被人糺告,引向市斬之。”《新唐書·選舉志下》:“雖繁設等級、遞差選限、增譴犯之科、開糾告之令以遏之,然猶不能禁。” 宋 王栐 《燕翼诒謀錄》卷二:“非命婦,不得以金為首飾,許人糾告,并以違制論。”
詞語分解
- 糾的解釋 糾 (糾) ū 纏繞:糾纏。糾紛。 矯正:糾偏。糾正。 集合(含貶義):糾合。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告的解釋 告 à 說給别人,通知:告谕。告知。告誡。告訴。報告。勸告。奔走相告。 向行政司法機關檢舉、控訴:告發。告狀。控告。 表明,請求:告老。告急。自告奮勇。 宣布或表示某種情況出現:告成。告竭(宣布某種東
網絡擴展解釋
“糾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檢舉告發,主要用于指通過揭露他人錯誤或犯罪行為來追究責任。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 構成:由“糾”(糾正、檢舉)和“告”(告發、上報)組合而成,強調通過揭露問題以維護公正。
- 基本定義:指對錯誤行為或犯罪進行舉報,常見于法律或社會規範領域。
2.曆史用例
- 古代文獻記載:
- 《後漢書·桓譚傳》提到商人“自相糾告”,将非法所得財物獎勵給舉報者。
- 唐代張鷟《朝野佥載》記載祖珍儉因占卜被“糾告”處斬,體現該詞在司法中的實際應用。
3.使用場景
- 法律領域:用于描述檢舉犯罪行為,如古代對商賈非法牟利的監督。
- 社會規範:適用于揭發違反道德或規則的行為,強調社會監督功能。
4.補充說明
-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以“舉報”“檢舉”等替代,但在曆史文獻中具有明确的法律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後漢書》《朝野佥載》等原始出處。
網絡擴展解釋二
糾告(jiū gào)這個詞意思是通過書面或口頭方式向有關部門或個人報告某人違反法律、紀律或規章制度的行為。它可以指控某人犯罪或違反某項規定。
拆分部首和筆畫:糾(纟+丩),告(吅+告)
來源:《糾告》一詞最早見于《權少良法書》。
繁體字:擧報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時候的寫法與現在相似,隻是在字體的演變過程中有一些差異。
例句:他冒着危險糾告了貪官污吏的違法行為。
組詞:糾正、告發、告密、糾紛、告誡、告知、糾纏
近義詞:舉報、檢舉、揭發
反義詞:庇護、庇佑、包庇
希望這些信息能幫到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