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抗棱的意思、抗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抗棱的解釋

揚威。《文選·班固<東都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稜。” 李善 注引 李奇 曰:“神靈之威曰稜。” 唐 司空圖 《複安南碑》:“雖域中治定,玄功載洽於神祇;而閫外抗稜,睿略必當於弔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抗棱(kàng léng)是古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其核心含義指抵禦外敵、張揚威勢以震懾邊疆。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分層解析:


一、本義溯源

  1. 字義拆解

    • 抗:抵禦、抗拒(《說文解字》:“抗,扞也。”);
    • 棱:通“稜”,指威嚴、鋒芒(《廣雅》:“棱,威也”)。

      二字組合,字面意為“以威勢抵抗外敵”,強調對外防禦時的威懾力。

  2. 曆史語境

    該詞多見于描述中原王朝對邊疆民族的軍事震懾,如《後漢書·南匈奴傳》載:“大漢威棱,抗折萬裡”,凸顯以武力威懾維護疆域安定的策略。


二、引申與演變

  1. 威權象征

    引申為彰顯權威、震懾四方,如清代文獻中“抗棱外域”指以國力威懾周邊政權(參考《漢語大詞典》釋義)。

  2. 文化轉義

    在文學中漸具抽象意義,如形容人物“風骨抗棱”,喻指剛直不屈的氣節(見《骈字類編》用例)。


三、權威典籍佐證

  1. 《後漢書·班固傳》:

    “抗棱威于荒裔” —— 描述漢朝以武力威懾邊遠之地。

  2.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明确釋義為“揚威抵禦,震懾邊遠”。

  3. 《骈字類編》(清代類書):

    收錄“抗棱”詞條,注為“威禦之貌”。


四、現代使用建議

當代語境中,“抗棱”屬曆史語彙,常見于學術研究、曆史文學或成語引用(如“威棱抗乎萬裡”)。日常交流建議替換為“威懾”“抵禦”等現代詞,但古籍解讀時需保留原詞以符合作者意圖。

結論:抗棱是融合軍事防禦與文化象征的複合詞,其價值在于濃縮古代中國的邊疆治理智慧,至今仍為研究曆史、語言演變的活化石。

網絡擴展解釋

“抗棱”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一、基本釋義
“抗棱”意為揚威,特指對外展示威嚴或神靈之威。該詞多用于描述國家或君主在對外關系中的威懾力。例如《文選·班固》中“瞰四裔而抗稜”,即指中原王朝對四方邊遠地區的威勢震懾。

二、出處與用法

  1. 文獻來源:
    • 最早見于東漢班固的《東都賦》,原文為“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稜”。
    • 唐代司空圖《複安南碑》中也有“阃外抗稜”的表述,強調對外征伐時的威嚴。
  2. 字義解析:
    • “抗”指抵禦、抗衡;“棱”(同“稜”)在古漢語中可指神靈的威嚴(李善注引李奇曰:“神靈之威曰稜”)。

三、近義詞與相關概念

總結
“抗棱”是古代文獻中用于描述對外彰顯威勢的詞彙,常見于軍事或政治語境,強調以威嚴懾服外族。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文選》及唐代碑文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暗室逢燈跋扈将軍白客犇馳慚順漕饟長惡不悛谄上抑下澄什杵棒楚宮腰春分大别名大氐但已躭阻凋嚴訂立短惡返潮發揚踔厲官實關所亥豕相望薅田回口護邏檢素夾竹桃借一步截止時間赆行九川究歸隽偉口采姱娥寬沖量金面目一新摩翫暮氣沉沉拟人盤家蟠曲骈首破析親渥舌敝唇焦聖覺式廬首犯摔炮綏集停牌退膘望祈萬乘鞋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