诰券的意思、诰券的详细解释
诰券的解释
皇帝赐封臣下所颁发的文书。 明 王錡 《寓圃杂记》卷上:“ 敬中 时年七岁,得父爵。 太宗 即位,公主纳其誥券。”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封谥同本人名》:“ 隆庆 初,给故新建伯 王守仁 誥券勋号,亦有‘守正’二字,则以二名不偏讳也。”《清史稿·世祖纪一》:“ 满洲 开国诸臣,运筹帷幄,决胜庙堂,汗马著勋,开疆拓土,应加公、侯、伯世爵,锡以誥券。”
词语分解
- 诰的解释 诰 (誥) à 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诰命。诰封。 告诫,勉励:自诰。诰诫。 帝王任命或封赠的文书:诰敕(官吏受封的文书)。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 券的解释 券 à 古代的契据,常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现代指票据或作凭证的纸片:债券。国库券。入场券。证券。稳操胜券。 券 à ㄒㄩㄢˋ 又 刵 〔拱券〕门窗、桥梁等建筑成弧形的部分。 笔画数:; 部首
专业解析
诰券是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的一种特殊文书,兼具诰命与信物的双重性质,主要用于册封、赏赐或表彰功勋。根据《汉语大词典》及历史文献记载,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核心释义
诰券(gào quàn)指封建时期皇帝颁赐给功臣、贵族或官员的官方凭证。通常以金属(如铁)或贵重材质制成券状,镌刻受封者的功绩、封号、特权及世袭承诺等内容,具有法律效力与象征权威的双重意义。
二、功能与形制
- 册封功能
用于分封爵位、官职或领地,如明代“丹书铁券”即典型诰券,记载受封者“免死”等特权(《明史·舆服志》)。
- 信物特征
常一分为二,皇室与受封者各持一半,合券方可验真,体现契约属性(参考《中国历史大辞典》)。
- 铭文规范
内容包含受封者功绩、封赏细则及“永葆富贵”“子孙世袭”等承诺,文字多用骈体,加盖御玺(《古代文书制度研究》)。
三、历史演变
- 起源:可追溯至汉代“丹书铁契”,南北朝后形制固定。
- 鼎盛:唐宋至明清广泛使用,明初朱元璋曾大赐铁券予开国功臣(《明实录》)。
- 存世:现存实物如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代“沐英铁券”,为重要文物佐证。
四、权威文献参考
- 《汉语大词典》:定义诰券为“皇帝赐爵授官的诏令文书”。
- 《中国历史大辞典·明清卷》:详述铁券形制与颁赐制度。
- 《明史·职官志》:载“凡券,左右各一,左藏内府,右给功臣”。
- 故宫博物院官网:展示清代诰命文书与铁券实物(链接略,需替换为有效文物档案页)。
五、现代研究意义
诰券作为古代政治制度的物质载体,为研究封建等级、法律契约及文书演变提供关键实证,现存实物多藏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机构。
网络扩展解释
“诰券”是古代中国皇帝授予臣属的一种官方文书,主要用于封赏官职、爵位或土地。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 读音:gào quàn(ㄍㄠˋ ㄑㄨㄢˋ)。
- 含义:指皇帝颁发的诏书,用以赐封臣子的爵位、官职或土地,具有法律效力和权威性。
2.内容与形式
- 功能:既是封赏凭证,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常见于爵位世袭、功臣表彰等场景。
- 形式:通常以书面形式记载封赏内容,并加盖皇家印玺,如明代王守仁受封时诰券中明确标注“守正”勋号。
3.历史实例
- 明代王锜《寓圃杂记》记载,七岁的敬中因父亲爵位获得诰券,后被太宗收回。
- 清代《世祖纪》提及满洲开国功臣获“公、侯、伯”世爵时,均需颁发诰券。
4.权威性与意义
- 诰券由皇帝直接颁发,代表皇权对臣属的认可,具有不可置疑的正式性。
- 其内容涉及封地、特权等,是研究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史料。
5.演变与消亡
- 早期诰券多用于世袭爵位,明清时期逐渐规范化,成为封赏体系的核心文件。
- 随着封建制度瓦解,诰券在近代退出历史舞台。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文献记载,可参考《寓圃杂记》《野获编》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白公馆朌布爆发音北风行闭废不识好歹残酒槎岈尘缨吃家饭屙野屎驰恋冲迈牀沿串通觕弊催产粗野大咎黨棍道殣刀山剑林得道多助低矮點僉耋老逢长風宣斧镬顾慕赫戯浑铁蕑屦徼利济救旧雷疾心骏驵颏颐利源露天矿駡娘漰泙庆忌圈阅觑望人微望轻三尺青蛇上元夫人山世升注舌人世历食跖赎生四禁搜吟讨戮吐贺辒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