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賜恤的意思、賜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賜恤的解釋

(1).謂給死者家屬以撫恤。《後漢書·質帝紀》:“又兵役連年,死亡流離,或支骸不斂,或停棺莫收……今遣使者案行,若無家屬及貧無資者,隨宜賜卹,以慰孤魂。”

(2).專指官吏死後,根據其生前的功勞大小,追贈官爵,褒封谥號,并給其家屬撫恤金。《明史·毛伯溫傳》:“ 伯溫 歸,疽發背卒。 穆宗 立,復官,賜卹。”《明史·黃尊素傳》:“乞復故官,破格賜卹,俾遺孤得扶櫬還鄉, 燝 死且不朽。”《清史稿·林則徐傳》:“行次 潮州 ,病卒……遺疏上,優詔賜卹,贈太子太傅,謚 文忠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賜恤”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主要分為兩層,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賜恤”由“賜”(給予)和“恤”(撫恤)組成,最初指君主或上級對下級的過錯表示寬容與寬恕。但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其含義進一步細化為:

  1. 撫恤死者家屬:指對因戰亂、災禍等去世者的家屬給予物質或精神上的安撫,例如《後漢書》提到對無家屬的死者“隨宜賜恤,以慰孤魂”。
  2. 追贈官爵與撫恤金:專指官吏去世後,朝廷根據其生前功績追封官爵、谥號,并發放撫恤金。例如《明史》記載毛伯溫死後被“複官,賜恤”,清代林則徐去世後也被“優诏賜恤”。

二、使用場景

三、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賜恤”已不常用,多見于古文研究或曆史語境中,強調古代社會對逝者及其家屬的撫慰制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可參考《明史·毛伯溫傳》或《清史稿·林則徐傳》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賜恤(cì xù)是一個動詞詞組,意思是給予寬恕、寬宥或寬貸。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賜”部的意思是給予、授予,它是由“貝”和“子”兩個部分構成的;“恤”部的意思是憐憫、施救,它是由“心”和“木”兩個部分組合而成的。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其中“賜”字和現代繁體字寫法非常相似,而“恤”字在古代寫法中是由“忄”和“木”組成的“忐木”的字形。這個詞在一些古代文獻中也可以看到其他寫法,如“賜恤”、“慈恤”等。 以下是對“賜恤”這個詞的例句: 1. 在戰争結束後,國家對被俘敵人賜恤以顯示寬宏大量。 2. 這個慈善機構賜恤困境中的孩子們,幫助他們獲得更好的教育和生活。 3. 領導對員工的小錯誤都能賜恤一二,不計較過失。 一些與“賜恤”相關的詞彙包括: 1. 赦免:指國家或上級機構寬大處理,免除某人的罪過或刑罰。 2. 寬容:指對他人的過錯或缺點表現出寬容和諒解的态度。 3. 原諒:表示對他人的錯誤或過失表示寬恕,不再懷恨或記仇。 4. 慈悲:表示心懷善意,對他人有同情心和憐憫之情。 與“賜恤”相反的詞語是“懲罰”,意味着對錯誤或違法行為進行處罰或制裁。 以上是對“賜恤”的簡要解釋和相關詞彙的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