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持鉢的意思、持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持鉢的解釋

1.佛教語。托缽。 南朝 梁 沉約 《述僧設會論》:“至時持鉢往福衆生。” 唐 吳融 《金陵遇悟空上人》詩:“東閣無人事渺茫,老僧持鉢過 丹陽 。”

2.引申為行腳。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七·三僧》:“願得一茅菴,足供大士像,旁可坐卧誦經,足跡不出門,而免持鉢之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持缽(chí bō)是佛教術語,指僧人手持食器(缽)乞食或接受供養的行為,既體現僧侶的修行方式,也象征謙卑、戒律與福田内涵。以下從漢語釋義、佛教文化及曆史淵源三方面詳解:


一、字義解析

  1. 意為“手持、托舉”,強調動作的持續性,如《說文解字》釋:“持,握也。”

  2. 缽(梵語:pātra)

    音譯“缽多羅”,指僧人盛放食物的圓形器皿,材質多為陶或鐵,形制平底無足。據《釋氏要覽》載:“缽是梵語,此雲應量器,謂體、色、量三皆應法。”其大小、顔色均有戒律規定,象征清淨無染。


二、佛教意義與修行内涵

  1. 乞食制度的核心

    持缽是印度佛教“托缽乞食”傳統的具象化。僧人通過手持缽盂沿門乞食,踐行“不蓄私財”“依他活命”的戒律(《四分律》),破除我執,培養衆生平等之心。

  2. 福田象征

    信衆向持缽僧人布施飲食,被視為“種福田”的功德行為。《佛說盂蘭盆經》雲:“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體現僧俗互益的宗教倫理。

  3. 禅門修行載體

    中國禅宗将持缽納入日常修行。如唐代百丈懷海禅師制定《百丈清規》,規定“齋粥二時,僧衆持缽就食”,融合印度傳統與本土叢林制度。


三、文化延伸與典故


權威參考來源:

  1.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缽”條目(商務印書館,1922年)
  2. 釋道誠《釋氏要覽·卷中·道具篇》(北宋佛學典籍)
  3. 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全集·民俗畫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4. 印順法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正聞出版社,1971年)

(注:因部分古籍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書名及出版信息以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持鉢”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 佛教術語:托缽
    指僧侶手持缽盂化緣或乞食的行為,是佛教修行中維持基本生活的方式之一,體現了簡樸與依賴信衆供養的修行理念。例如南朝梁沈約在《述僧設會論》中提到“至時持鉢往福衆生”,即描述僧人通過托缽為衆生祈福。

  2. 引申義:行腳
    後擴展為“行腳”之意,指僧人雲遊四方、參訪修行的過程。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談》中記載僧人“免持鉢之苦”,即表達對行腳奔波辛勞的感慨。

該詞反映了佛教文化中物質與精神修行的結合,既有具體行為描述,也蘊含修行者對世俗生活的超脫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

拜門不羁之民步履維艱賜火翠幔達幹擋頭低速地羊東園主章豆油遁竄煩性憤怒根牟工具書韓令含鳥號頓何嘗紅膏紅苕後夔歡呼恢台夾闆氣獎勵建中鑒諸教務巾箑金朱極深研幾老妾隆盛脔炙露雞邏輯錯誤率亮沒合煞囊吞片詞隻句清行傾注乳臭上元聲控順上術施死而複生肅拜提攜投鈎遺操痿瘁未刻五禦骧騰纖子諧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