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栗的意思、水栗的詳細解釋
水栗的解釋
菱角。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草篇》:“芰,一名水栗,一名薢茩。” 宋 王質 《林泉結契·菱角》:“花黃白,子外緑中白,四角或兩角。紫者皮薄而肌厚,尤佳。又號水栗。” 宋 孫奕 《履齋示兒編·雜記·人物異名》:“菱曰水栗。《武夷記》曰:‘兩角曰菱,三角、四角曰芰,通曰水栗。’”
詞語分解
- 水的解釋 水 ǐ 一種無色、無臭、透明的液體:水稻。水滴石穿。水洩不通。 河流:漢水。湘水。 江河湖海的通稱。水庫。水利。水到渠成(喻條件成熟,事情就會順利完成)。水可載舟。跋山涉水。依山傍水。 液汁:水筆。墨
- 栗的解釋 栗 ì 落葉喬木,果實為堅果,稱“栗子”,味甜,可食:栗色。火中取栗。 發抖,因害怕或寒冷肢體顫動:戰栗。 堅實:“缜密以栗”。 姓。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水栗,是漢語中對一種水生植物的古稱或别稱,其核心指代對象為菱角,特指菱科(Trapaceae)植物的果實。
-
核心釋義:
- 水栗指的就是菱角。這是一種生長在淡水湖泊、池塘中的一年生浮水草本植物的果實。其果實堅硬,有角,果肉富含澱粉,可食用,口感與栗子有相似之處,故得名“水栗”。
- 此釋義可見于古代字書、本草著作及農書。例如:
- 《康熙字典》在“芰”字(指菱)的釋義中引《本草綱目》雲:“其角棱峭,故謂之菱,而俗呼為菱角也。昔人多呼為芰。《爾雅》謂之厥攗(音眉)。又許慎雲:菱,楚謂之芰,秦謂之薢茩。楊氏《丹鉛錄》以芰為雞頭,引《離騷》緝芰荷以為衣,言菱葉不可緝衣,皆誤矣。案《爾雅》薢茩乃決明之名,非厥攗也。又《埤雅》芰荷乃藕上出水生花之莖,非雞頭也。與菱同名異物。許、楊二氏失于詳考。菱實有角,故曰菱角。兩角者為菱,三角、四角者為芰。或雲三角者為菱,四角者為芰。亦通。其花黃白色,實生水下,其根亦生水下。其莖可作蔬茹。其葉浮水上,其花出水開。其實有二角、三角、四角者。其殼嫩時剝食甘美,老則殼黑而硬,謂之烏菱。冬月取之,風幹為果,生熟皆佳。亦可澄粉。其根亦可食。其莖曝幹為燭,謂之菱燭。其花入藥。其葉飼魚及作肥料。其殼燒灰,可浣衣去垢。其名甚多,或稱水栗,或稱沙角。” (來源:《康熙字典》引《本草綱目》)
- 《本草綱目·果部·芰實》(卷三十三)李時珍釋名:“芰實……其葉支散,故字從支。其角棱峭,故謂之菱,而俗呼為菱角也。昔人多呼為芰。《爾雅》謂之厥攗(音眉)。又許慎雲:菱,楚謂之芰,秦謂之薢茩……其名甚多,或稱水栗,或稱沙角。” (來源:李時珍《本草綱目》)
-
得名由來:
- “水栗”之名源于其果實特征與食用價值。菱角生于水中,其可食部分(種仁)富含澱粉,煮熟後口感粉糯微甜,與陸生的栗子(闆栗)有相似之處,故古人形象地稱之為“水中的栗子”——“水栗”。這反映了古人通過類比認知事物的方式。
-
植物特征:
- 水栗(菱角)的植株有浮水葉和沉水葉。浮水葉呈菱形或三角狀菱形,葉緣有齒,葉柄中部常膨大成氣囊以助浮水。花小,白色或淡紅色,單生于葉腋。果實為堅果,具二角(平角菱)或四角(烏菱等),角尖銳或鈍,果殼(外果皮)堅硬。種仁白色,富含澱粉和少量蛋白質。(此描述綜合了植物學特征,其基本屬性在《本草綱目》、《植物名實圖考》等古籍中均有記載)。
“水栗”是菱角在古代文獻和民間的一個别稱,因其生長于水中且果仁可食、味似栗子而得名。其核心所指即菱科植物的可食用堅果——菱角。
網絡擴展解釋
“水栗”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水栗”是菱角的别稱,屬于古代文獻中對水生植物菱的雅稱。其名稱源于菱角果實形似栗子且生長于水中。根據《酉陽雜俎》《武夷記》等記載,兩角菱稱“菱”,三角或四角菱稱“芰”,統稱“水栗”。
二、文獻記載
- 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明确記載:“芰,一名水栗,一名薢茩。”
- 宋代王質《林泉結契》描述其形态:“花黃白,子外綠中白,四角或兩角……又號水栗。”
- 宋代孫奕《履齋示兒編》補充稱“菱曰水栗”,并引用《武夷記》分類說明。
三、其他引申含義
- 成語比喻:提到“水栗”被引申為成語,比喻人才能或學問看似平凡,實則内涵豐富。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為現代衍生義。
- 醫學用途:低權威性資料稱菱角(水栗)可解暑、消渴、解酒毒,但需結合專業醫學文獻進一步驗證。
四、詞源考據
“栗”本指栗樹果實(見),因菱角形态與栗子相似,故以“水栗”命名,強調其水生特性與食用價值。
“水栗”主要指菱角,屬古代植物學名稱,現代引申義較少見。如需深入研究,建議查閱《酉陽雜俎》《本草綱目》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被除數畢肖波斯帝國不恥下問猜惑曹魏長龍乘釣承望春幌湊亟大風導向典理丢帽落鞋放詞非服搿犋官簿鼓劍孤軍奮戰翰藻河清海宴和豫黃金屋枷棒重錦繡谷雞省桕燭赍運決掦軍齡鞠仗堪輿家溜乾二淨六鄉律條滿期麻雀門阈明盤木聖虐謀粘菌唸唸呢呢齧岸農隱偏載評論家潤益説衛四項基本原則湯匙投瓊物阜吳裝顯表先隴嚣鄙新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