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建時代子孫承襲先代的封爵。《東觀漢記·丁鴻傳》:“父 綝 從征伐, 鴻 獨與其弟 盛 居,憐 盛 幼小,而共寒苦。及 綝 卒, 鴻 當襲封,上書讓國於 盛 。”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憲集>序》:“年六歲,襲封 豫寧侯 。” 宋 趙昇 《朝野類要·爵祿》:“襲封,謂世代授此官也……如 孔子 之後,世封衍聖公;如 周世宗 之後, 柴氏 世封崇義公。”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雪睿王冤》:“ 純皇 夙知二王功高,於 乾隆 戊戌特命復 睿王 封爵,令其五世孫 淳穎 襲封,并命配享太廟。”
“襲封”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特定的曆史含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襲封(拼音:xí fēng)指封建時代子孫承襲先輩的封爵。這一制度常見于中國古代,通過世襲方式延續家族的政治地位與特權。
制度背景
在封建社會中,封爵是帝王對功臣或宗室的賞賜,爵位通常伴隨封地和特權。襲封即後代子孫繼承這些封爵,如“衍聖公”(孔子後裔)、“豫甯侯”等稱號的世襲。
曆史案例
與“襲爵”的關系
“襲封”與“襲爵”含義相近,均指繼承爵位,但“襲封”更強調封地或封號的延續性。
部分詞典(如、2)将“襲封”解釋為“突襲奪取封地”,可能與字面拆分“襲”(襲擊)和“封”(封地)有關,但這一解釋缺乏廣泛曆史文獻支持。主流含義仍以“世襲封爵”為主。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東觀漢記》《朝野類要》等文獻,或查看、6的完整内容。
襲封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接受封爵、被授予官職,封為貴族。
襲封的拆分部首是衣字旁,分别由“衣”和“寸”兩個部首組成。
襲封的筆畫總數為14畫,其中“衣”的筆畫數為6畫,“寸”的筆畫數為4畫。
襲封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宗法》一書中,用來指授予貴族封爵的儀式。
襲封的繁體字為「襲封」。
在古代,襲封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襲可以寫為「習」,封可以寫為「封父」等等。
1. 他憑借卓越的才能被襲封為大将軍。
2. 襲封貴族需要經過一系列的考核和儀式。
襲取、襲擊、封號、封賞、封爵等。
冊封、授爵、封爵等。
解封、開封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