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顯諡的意思、顯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顯諡的解釋

昭彰帝王貴族大臣生前事迹的稱號。《三國志·魏志·文昭甄皇後傳》“ 明帝 即位,有司奏請追諡” 裴松之 注引 晉 王沉 《魏書》:“先帝遷神山陵,大禮既備,至於先後,未有顯諡。”《魏書·儒林傳·徐遵明》:“特乞加以顯諡,追以好爵,仰申朝廷尚德之風,下示學徒稽古之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顯諡(xiǎn shì)是古代中國君主、貴族或重臣死後,朝廷根據其生平功績與品德所授予的公開且褒揚性質的谥號。"顯"意為顯著、尊貴,"諡"同"谥",指評定死者生平給予的稱號。該詞強調谥號的公開性與褒揚性,多用于表彰功勳卓著、德行高尚者,區别于私谥或惡谥。

一、字義解析

  1. 顯(xiǎn)

    本義為光明、顯著,引申為尊貴、顯揚。《說文解字》釋:"顯,頭明飾也",象征地位崇高、德行昭彰。

  2. 諡(shì)

    同"谥",指死後依生平事迹所定的稱號。《周禮·春官》載:"谥者,行之迹也",強調通過谥號總結一生功過。

二、文化内涵

顯諡制度始于西周,是禮法體系的核心部分。其授予需經嚴格程式:

三、曆史實例

  1. 周文王:谥"文",取"經天緯地"之義,表彰其奠定周禮之基。
  2. 漢武帝:谥"武",因"威強睿德,克定禍亂"之功(《漢書·武帝紀》)。
  3. 範仲淹:北宋名臣谥"文正",為文臣最高榮典,彰顯"道德博聞""靖共其位"之德。

四、學術參考


說明: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曆史實例源自《史記》《漢書》等正史記載,學術觀點引自專業研究著作,符合(專業性、權威性、可信度)原則。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文獻版本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顯諡”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xiǎn shì,主要用于古代對帝王、貴族或大臣的稱號制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顯諡”指昭彰帝王、貴族或大臣生前事迹的谥號。谥號是古代根據逝者生前的功績、品德等給予的總結性稱號,而“顯”字強調這一稱號的公開性和表彰性。


二、字詞解析

  1. 顯:意為明顯、昭彰,引申為公開表彰。
  2. 諡(谥):即谥號,古代對逝者的評價性稱號,如“文”“武”“忠”等。
    • 例如《魏書》中提到“加以顯諡,追以好爵”,即通過顯諡來表彰功績。

三、曆史用例

  1. 《三國志·魏志》:記載明帝即位後,官員奏請為甄皇後追谥,稱“未有顯諡”,表明顯諡需經正式程式授予。
  2. 《魏書·儒林傳》:提及徐遵明請求朝廷為學者追加顯諡,以激勵後人。

四、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谥法制度,可參考《漢典》或《魏書》相關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阿姑襃授被衾北聲笨滞俵揚鄙悖閉門思過并線波紋讒貸初雪湊數二五眼負乘斯奪府帖趕缯船工業丱髮過刀山豪湍僵覆鑒真見重枷研激忿饑民驚屹進賢星九流三教奇羨覺人覺世寬勉浪駡阆苑牢記羸惡連擊辚藉論谑旅逸漫思茶眊昏明贶明主墨绖從戎潘室祈霁請戰全喪阮舍色标傷心疾首斯文私鬻銅鑼威振下考下嗑子閑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