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鞍上小障泥。 清 蒲松齡 《日用俗字·走獸》:“踶胸搭頦加銀錽,橫鉈鞍韂用皮鑲。”樂亭大鼓《雙鎖山》:“八寶花的鞍韂上繡萬年花的松。”
“鞍韂”是傳統馬具中的組合部件,具體含義如下:
鞍韂共同作用,既提供騎乘的穩定性,又保護馬匹與騎者。例如《西遊記》第十一回提到“鞍韂齊備”,即強調鞍具完整。
漢典()明确标注“鞍韂”為馬鞍及其附屬部件的統稱,與“鞍鞯”含義相近,但“韂”更側重擋泥功能。
《鞍韂》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古代用于牽引馬匹的裝備。
《鞍韂》的部首是馬(馬匹部首)和韋(革部首),總共有19個筆畫。
《鞍韂》最早見于《周禮·秋官·胝秉》:“鞍韂舄革。”鞍即馬鞍,韂即馬具。它們是古代人們用來駕馭馬匹的重要裝備。
繁體字為「鞍韁」,韁是指用以勒住馬匹的缰繩。
在古代,「鞍韂」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如在西周時期的銘文中,鞍和韂的形狀可能會有所變化,但基本上都是用馬和革部首來表示。
他在馬背上放好了鞍韂,準備出發。
鞍韂沒有固定的常用組詞形式。
馬勒、缰繩、馬具
自由馳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