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掘柘詞 ”。
“掘柘枝”是古代中國的一種舞曲名,屬于唐代流行的柘枝舞的變體,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與别稱
“掘柘枝”又寫作“掘柘詞”,是唐代樂舞的曲調名稱,源自西域柘枝舞的演變。其名稱可能與音樂調式相關,例如《樂苑》提到羽調《柘枝曲》和商調《掘柘枝》,表明兩者在音律上的區别。
表演形式
此舞由兩名女童表演,頭戴金鈴裝飾的帽子,動作靈活且伴有鈴聲。舞蹈開始時,舞者藏于蓮花道具中,花瓣展開後現身,以對舞形式呈現。這一形式融合了西域樂舞的華麗與中原藝術的細膩。
文化背景
“柘枝”原是唐代盛行的健舞(節奏明快的舞蹈),後衍生出軟舞(柔美風格)和其他變體,“掘柘枝”可能是其中一種流派。相關記載可見于《丹鉛總錄》等文獻,反映其藝術地位。
文學引用
唐代詩人章孝标在《柘枝》詩中描述“柘枝初出鼓聲招,花钿羅衫聳細腰”,側面印證了柘枝舞的鼓樂伴奏和舞者服飾特點。
“掘柘枝”是唐代融合西域與中原文化的舞曲,以獨特的表演形式和音樂調式著稱。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演變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樂苑》《丹鉛總錄》等古籍。
《掘柘枝》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挖掘和采摘枝葉。它由三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掘、柘和枝。
掘的部首是手,它由11畫組成;柘的部首是木,它由7畫組成;枝的部首也是木,它由8畫組成。
《掘柘枝》是古代民間歌謠的一句詞語,用來形容勞動者在山野中挖掘和采摘樹枝的場景。在繁體字中,掘和柘的字形略有不同,但含義相同。
在古代寫法中,掘、柘和枝的字形相對簡單,基本保持現代字體的形态。
1. 農民在山間掘柘枝,用作燃料。
2. 他們需要掘柘枝來搭建臨時的遮蔽物。
組詞:掘土、柘樹、枝繁葉茂。
近義詞:挖樹枝,采摘枝葉。
反義詞:種植樹木,樹枝生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