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兒被的俗稱。 清 翟灏 《通俗編·服飾·褓裙》:“《儂雅》:小兒被為褓,如俗呼‘緥裙’、‘緥被’是也。今則轉呼為‘抱’矣。”
褓裙,漢語詞彙,特指包裹嬰兒所用的布裙或小被,屬育嬰用具。其釋義及考據如下:
一、核心釋義
指包裹嬰兒的布制裙狀衣物或被褥,用于保暖及保護嬰兒身體。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褓"字條目釋:"褓,襁褓。亦指包裹嬰兒的衣被。"
二、單字溯源
本義為嬰兒衣被。《說文解字》釋:"褓,小兒衣也。"(中華書局,1963年)
原指下裳,引申為圍裹式織物。《釋名·釋衣服》載:"裙,下裳也。"(清代畢沅疏證本)
三、文獻例證
《禮記·内則》:"子生三月之末……褓裙以待時。" 鄭玄注:"褓裙,小兒被也。"(上海古籍出版社《禮記正義》)印證其作為育嬰襁褓的早期記載。
四、文化延伸
古代褓裙多采用柔軟棉麻,以帶系縛,兼具保暖與防護功能。《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指出其形制類似現代襁褓,反映傳統育嬰習俗。
五、現代使用
該詞屬曆史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被"襁褓""包被"等替代,僅見于古籍及民俗研究文獻。
權威參考來源
“褓裙”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歸納如下: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網)将其引申為“對小孩子的關心和照顧”,但這一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基于本義的比喻擴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發音、文獻原文或方言演變,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舂堂雠訂春職出意戴翼道裡大小米德問帝迹丁丁光光定識東南董作端實遁蹤兒女英雄傳發刻防地風行草偃縫衣館勞裹簾鼓眼努睛懷來嘩啷驕麗枷梢羁腸靜流金簡捄世栞奠榔頭婪尾老生漏綻緑豆皮兒邙山謾彧毛裡弭除牡菣牛桃篇制前日呒啥沙度市阛收押殊偉思想包袱訟曹讨原佻然團集王劉為患五氏舞文弄法衺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