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我國南方舂谷的木槽。 唐 劉恂 《嶺表錄異》卷上:“ 廣南 有舂堂,以渾木刳為槽,一槽兩邊約十杵,男女間立,以舂稻糧。敲磕槽舷,皆有徧拍。槽聲若鼓,聞于數裡。”參見“ 舂塘 ”。
“舂堂”是古代中國南方用于谷物脫殼或搗碎的工具,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指舊時我國南方地區用于舂谷的木槽,通常由整塊木頭挖空制成。其名稱中的“舂”表示搗碎動作,“堂”可能源于“塘”,指槽狀容器。
結構與使用方式
根據唐代劉恂《嶺表錄異》記載,舂堂以渾木刳成槽,兩側排列約十根木杵,使用時男女間隔站立,協同用杵舂稻谷。過程中敲擊槽邊會産生有節奏的聲響,類似鼓聲,可傳至數裡外。
曆史與文化意義
這一工具反映了古代南方農耕社會的勞作場景,兼具實用性與集體協作特點。其名稱在文獻中亦作“舂塘”,可能因方言或書寫差異導緻。
現代關聯
隨着技術進步,傳統舂堂已逐漸被機械取代,但在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仍保留類似工具,作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舂堂》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在家中磨米、打草等農事活動的地方。它是一個具有農耕文化特色的詞彙。
按照部首拆分,《舂堂》可分為“舟”、“土”和“阝”,其中“舟”和“阝”作為偏旁部首,分别有6和3個筆畫,而“土”則是主體部分,有3個筆畫。
《舂堂》一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村社會。在那個時期,人們使用這個詞來描述磨米或打草等農活的地方。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依然是「舂堂」。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舂堂》在古代寫作「舋堂」。
1. 她在舂堂裡細心地磨米,準備做一頓豐盛的晚餐。
2. 爺爺告訴我,舂堂是祖輩們辛勤勞動的地方,要勤勞好學。
舂谷、舂石、堂屋、堂上
磨房、打谷場、碾米處
客廳、會議室、廚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