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格制 ”。
(1).格局體制。《南史·齊豫章文獻王嶷傳》:“北第舊邸,本自甚華。臣往歲作小眠齋,皆補接為辦,無乖格制。”
(2).亦作“ 格製 ”。指詩文的風格。 宋 魏泰 《臨漢隱居詩話》:“ 白居易 亦善作長韻叙事,但格制不高,局於淺切,又不能更風操,雖百篇之意,隻如一篇,故使人讀而易厭也。” 清 戴名世 《李潮進稿序》:“今夫文之為道,雖其辭章格製各有不同,而其旨非有二也。”
“格制”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事物的整體結構或組織方式,常用于描述建築、制度等宏觀層面的框架。例如《南史·齊豫章文獻王嶷傳》中提到“無乖格制”,即指建築布局符合原有體制。
特指文學作品的創作風格或藝術特色。宋代魏泰在《臨漢隱居詩話》中評價白居易的詩“格制不高”,即指其詩文風格淺顯直白,缺乏變化。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結合古籍原文分析。
《格制》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一種制度或規範。它可以指代一種固定的規定、标準或辦法,用于管理或組織事務。
《格制》由兩個部分組成:「⺡」和「制」。
「⺡」是一種獨體字部首,可以稱為「木」字旁。它表示與木有關的事物,如架子、桌子等。
「制」是一個獨體字,寫作「止」與「刂」的結合。它表示制造、制定規則、規章等含義。
「格制」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禮·秋官第一》中,作為一種管理制度的稱謂。後來,它逐漸廣泛應用于其他領域,如法律、教育、軍事等。
在繁體字中,「格制」的寫法基本保持不變。
古時候「格制」的寫法與現代基本類似,隻是字形略有差異。例如,在《康熙字典》中,「制」字的寫法為「⿰止⿰刀一」,而「⺡」的字形則更加方正。這些變化是因為字形演變過程中的書寫特征和審美觀念的變遷所緻。
1. 這個公司嚴格遵守了一套科學的管理格制,使得工作高效有序。
2. 學校通過培養學生的學習格制,提高了教學質量。
組詞:格局、制度、制約、規制、格調。
近義詞:制度、規定、規則、章程。
反義詞:混亂、無序、自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