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徽宗 趙佶 楷書學 唐 薛稷 ,筆畫瘦硬,自稱“瘦金書”。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别集·汴梁雜事》:“ 徽宗 定鼎碑,瘦金書。舊皇城内民家,因築牆掘地取土,忽見碑石穹甚,其上雙龍,龜趺昂首,甚精工,即瘦金碑也。” 元 柳貫 《題宋徽宗扇面詩》:“扇影已隨鸞影去,輕紈留得瘦金書。”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小李将軍畫卷》:“ 浦城 周儀軒 運同,家藏舊畫,卷首有 宣和 瘦金書‘ 唐 李昭道 海天旭日圖’九字一條,下有禦押。”
瘦金書是宋徽宗趙佶創立的一種楷書字體,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以下從定義、特征、評價等方面綜合解釋:
瘦金書原名“瘦筋書”,因趙佶為帝王,後世改“筋”為“金”以示尊崇。其誕生于北宋,是趙佶在唐代書法家薛稷、薛曜兄弟基礎上創新而成,以瘦勁犀利、鋒芒畢露為标志。
趙佶的《楷書千字文》《秾芳依翠萼詩帖》為瘦金書典範,後者大字楷書尤顯飄逸勁挺。
提示:瘦金書作為帝王書法的代表,藝術價值與曆史背景緊密相關,臨摹時可結合其曆史語境深入體會。
瘦金書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指寫字的時候用的瘦金,比喻寫字工整。
瘦金書的部首是疒,總筆畫數為10。
《瘦金書》是唐代張懷瓘所撰寫的一本書,他以自己精湛的書法技巧,寫出了非常工整的字,被贊美為“瘦金書”。
瘦金書
瘦金書
他的字寫得非常漂亮,可算得上是一手瘦金書。
趙瘦金書、瘦金字、瘦金體、金書獨秀
章草、正楷、行書
潦草、隸書、饒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