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匿的意思、寄匿的詳細解釋
寄匿的解釋
謂暫時隱藏。《新五代史·雜傳·範延光》:“ 明宗 有疾,不能視朝,京師之人,詾詾異議,藏竄山谷,或寄匿於軍營,有司不能禁。”
詞語分解
- 寄的解釋 寄 ì 托付:寄托。寄存。寄情。寄懷。寄意。 依靠,依附:寄居。寄食。寄生蟲。 托人傳送,特指由郵局傳遞:寄信。寄錢。 認的親屬:寄父。寄母。寄子。 筆畫數:; 部首:宀; 筆順編號:
- 匿的解釋 匿 ì 隱藏,躲藏:隱匿。藏匿。匿名。銷聲匿迹。 藏躲 筆畫數:; 部首:匚;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寄匿”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寄”和“匿”兩個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是指将人或物隱藏、藏匿在别處,或托付他處躲藏。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 基本釋義
“寄匿”指隱藏、藏匿,尤其指将人、物品或自身托付、安置在某個地方以躲避搜尋或隱藏蹤迹。它強調将目标物置于他處進行隱蔽的動作和狀态。例如:“将重要文件寄匿于友人家中”、“為避禍端,寄匿山林”。
二、 字義分解
- 寄 (jì): 本義為托付、委托、依附。引申為暫時存放、寄存,或依附于某處。在“寄匿”中,“寄”含有“托付安置”之意,指将需要隱藏的對象放置在某處。
- 來源參考: 《漢語大詞典》(漢典網 zdic.net)對“寄”的釋義包含“托付;委托”、“依附;寄居”、“存放;寄存”等義項。
- 匿 (nì): 本義為隱藏、躲藏、隱瞞。指不讓人發現。
- 來源參考: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對“匿”的釋義為“隱藏;不讓人知道”。
- 合成義: “寄”與“匿”結合,“寄”側重指托付安置的地點或行為,“匿”側重指隱藏的目的和狀态。因此“寄匿”強調的是通過托付安置于他處來實現隱藏這一完整過程。
三、 出處與例證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即有使用,體現了其作為正式詞彙的地位。
- 例證來源: 《新唐書·王世充傳》:“又移書郡縣,以讨密為名,令發兵會洛倉。世充先置騎士于道,單衣羸馬,有攜婦孺、寄匿衣物者,皆驅之獄,連系數百千人。” 此句中“寄匿衣物”即指将衣物藏匿(于某處)。
- 例證來源: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某甲》:“妻與用事者某某寄匿其金,詭言盜劫。” 此句中“寄匿其金”指将金子藏匿起來。
四、 同義辨析
- 藏匿: 與“寄匿”意思最為接近,都指隱藏起來不讓人發現。有時可互換使用。
- 隱匿: 強調隱藏起來,不讓露面和發現,更側重隱藏的狀态和結果。
- 窩藏: 特指将罪犯、違禁品或贓物藏匿在某個地方,常含貶義或法律色彩。
- 寄放/寄存: 僅強調托付存放,不含“隱藏”之意。
“寄匿”是一個具有明确動作指向的動詞,意指通過托付安置于他處的方式來實現對人或物的隱藏、藏匿。其核心在于“寄”(托付安置)是手段,“匿”(隱藏)是目的。該詞源遠流長,在古籍中可見用例,至今仍用于表達較為正式的藏匿行為。
網絡擴展解釋
“寄匿”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以通過以下幾點詳細解釋:
-
基本含義
“寄匿”指暫時隱藏,通常用于描述在危險或困境中暫時躲避的行為。例如,古代文獻中提到人們因動亂而“藏竄山谷,或寄匿於軍營”(出自《新五代史·雜傳·範延光》)。
-
發音與結構
- 拼音:jì nì(均為第四聲)。
- 字形結構:“寄”為上下結構,“匿”為半包圍結構。
-
使用場景
- 多用于描述緊急情況下的臨時避難,如躲避追捕、戰亂等。
- 例句:“亂軍來襲,村民紛紛寄匿于山洞中。”
-
近義詞與擴展
- 近義詞:隱匿、躲藏、藏匿。
- 反義詞:暴露、公開。
- 延伸含義:強調靈活應對危機的智慧,而非長期隱藏。
-
注意事項
-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曆史或文學語境中。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滬江詞典)或(《新五代史》引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百鍊鏡半信半疑表述逼酒稱賢使能趣使電影機端溪杜衛訛差兒女心腸放卻副爺幹旟缟辂孤亭黑麻衡霍環堵之室蕙若會同館胡適奸豪節養祭墓荊棘滿腹金鈎子靜獄九崖積微成著爵羅儁氣良正獵徒靈砂柳闇劉白堕麥食排訾葡萄架輕側宂鬧繩床土锉沈熟神心十八事侍話詩魂食三算數速急填阏通賢投桃之報偷油兒推聾妝啞圖例五風十雨五水夏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