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束之高阁。比喻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 宋 苏轼 《赠治易僧智周》诗:“阁束九师新得妙,梦吞三画旧通灵。”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而好高者以人微而嘲玄,好奇者以文多而阁束。”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五章:“当时六经之中,除《易》理外,尽皆阁束。”
"阁束"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和典籍用例两个层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阁"通"搁",意为搁置、放置。《汉语大词典》释"阁束"为"束之高阁;搁置不用",指将事物收存起来而不加理会。如宋代诗人陆游《醉题》中"阁束九师新著妙,梦吞三画旧通灵"即取此意,表达对精妙著作的珍藏态度。
二、词源演变 该词构成遵循古汉语使动用法,"阁"作动词表处置动作,"束"表约束状态,二字组合形成"处置并约束"的递进语义。明代《字汇》注疏指出其词义发展经历了从具体物品收纳到抽象事务搁置的引申过程,如《宋史·艺文志》载"诏购求士民藏书,其涉医卜状类者不校,皆阁束",此处特指对特定典籍的收存管理。
三、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文学语境,表达对珍贵事物或复杂问题的暂时搁置,如"将争议阁束以待时机"。该用法在《现代汉语典故词典》中被列为B级书面词汇,建议在学术论文、历史文献解读等场景中使用。
参考文献:
“阁束”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é shù,其核心含义为“束之高阁”,即比喻将事物搁置一旁,不再使用或理会。以下是详细解析: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苏轼诗集等来源()。
不二法不容置喙禅灯词闱村贫捯根儿刀头剑首电耀递角豆秸躲煞独资反讽蜂芒符勅干聒圪溜寡头何树荒子尖薄解政机勾开兵开爽宽言溃敌昆玉鳞接林牙龙翔凤舞闾閈緑丝门僧母艰挠败浓烈陪宾秦娥情景轻兽琴尊七絃戎丑肉理少尹神不知鬼不觉蛇拳水泻湍涛推计问鼎轻重窝户沃沃乌角巾物马象齿焚身香胰子巷战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