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飢餓寒冷。《漢書·趙充國傳》:“ 先零羌 精兵今餘不過七八千人,失地遠客,分散飢凍。”《三國志·魏志·毌丘儉傳》:“誠使二賊不滅,士民飢凍,雖崇美宮室,猶無益也。”
飢餓寒冷。饑,通“ 飢 ”。 唐 杜甫 《别贊上人》詩:“天長關塞寒,歲暮饑凍逼。”
“饑凍”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ī dòng,由“饑”(饑餓)和“凍”(寒冷)兩字組成,字面意為饑餓與寒冷并存的狀态,常用來形容極端困苦的生活境遇。以下是詳細解釋:
曆史典故
文學作品
古代文獻:
“此衛生衣與軍米……前方不緻以饑凍而崩潰也。”(出自軍事文書中對後勤保障的強調)
現代語境:
“災後重建需優先解決饑凍問題,保障基本生存需求。”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饑凍”不僅是一個描述生存狀态的詞彙,更承載了曆史與文學中對苦難的深刻記錄。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内容,可參考《漢書》《三國志》等典籍。
《饑凍》是一個詞語,表示極度饑餓和嚴寒的狀态。
《饑凍》的部首分别是食部和冫部,其筆畫數為8畫。
《饑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在繁體字中,饑為饑,凍為凍。
在古代,饑寫作饑,凍寫作凍。
1. 這個部落因為連續數月的饑凍,許多人不幸喪生。
2. 在饑凍交迫的寒冬裡,他們隻能穿着破爛的衣物勉強度日。
1. 饑寒交迫:形容極度貧困和窮困潦倒。
2. 饑民:指受到饑荒影響的民衆。
3. 饑謹:指饑餓而謹慎的狀态。
饑寒、餓冷、饑寒難耐。
飽暖、豐裕、充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