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竈的意思、避竈的詳細解釋
避竈的解釋
亦作“ 避竈 ”。避人而不當竈。《莊子·寓言》:“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執席,妻執巾櫛,舍者避席,煬者避竈。” 成玄英 疏:“然火之人,不敢當竈。”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子一》:“舍者避席,煬者避竈。”
詞語分解
- 避的解釋 避 ì 躲,設法躲開:避雨。避暑。避世。避諱。回避。避重就輕。避世絕俗。 防止:避免。避孕。避嫌。避雷針。 躲就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竈的解釋 竈 (竈) à 用磚石砌成的生火做飯的設備:鍋竈。爐竈。竈突(竈上的煙筒)。 指“竈君”(中國民間在鍋竈附近供的神):祭竈。 筆畫數:; 部首:火;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避竈”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于《莊子》中的典故,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避竈”指避開竈台或不當竈的行為,常與禮節或特定場合的避讓相關。該詞在古文中多作“避竈”(“竈”為“竈”的異體字),強調因身份或情境需主動避讓。
出處與典故
出自《莊子·寓言》:
“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執席,妻執巾櫛,舍者避席,煬者避竈。”
成玄英疏注:“然火之人,不敢當竈。”
解讀:莊子描述某人到訪時,衆人因禮節避讓,其中“煬者避竈”指燒火的人主動離開竈台以示恭敬。明代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中也沿用此典。
用法與語境
- 古義:多用于描述因身份、禮儀需避讓竈台的場景,體現尊卑或主客之别。
- 現代應用:該詞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言文解析中。
補充說明
- 近義詞:避席(因敬讓而離席)、退避
- 反義詞:當竈、占據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相關注釋,可參考《莊子》及成玄英的疏解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避災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避免災難或逃離危險的地方。可以将其拆分為“⺩”和“火”兩個部首,并且它的總筆畫數是13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古人在面臨自然災害時采取的一種防範措施。在繁體字中,避災這個詞是「避災」。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避災這個詞的古代寫法為「辟塞」。以下是一個關于避災的例句:當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幫助居民避災。
相關詞彙包括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例如,避災可以與預防、規避、躲避等詞組合成組詞。近義詞可以是避難、躲避、逃避等詞語。相反的,反義詞可以是災難、禍患、險境等詞語。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繼續咨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