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梗命的意思、梗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梗命的解釋

抗命。《舊唐書·段秀實傳》:“今外有不庭之虜,内有梗命之臣,竊觀禁兵不精,其數全少,卒有患難,将何待之!” 曹之骐 《騰越光複紀略》:“ 桐 , 祺瑞 門生,而舉義之夕,以梗命被殺者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梗命”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漢語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抗命”或“違命”,指拒絕服從命令或違背既定旨意。根據《漢語大詞典》的釋義,“梗”字本義為植物的枝莖,引申為“阻礙”“強硬不順”之意,如《左傳·襄公十八年》中“晉人聞有楚師,師曠曰:‘不害,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多死聲,楚必無功。’董叔曰:‘天道多在西北,南師不時,必無功。’叔向曰:‘在其君之德也。’”此處“梗”即含強硬不順之态。而“命”指命令、天命,故“梗命”組合後表示對命令的抗拒。

從詞源學角度,《漢語大辭海》進一步指出,“梗命”多見于先秦文獻,例如《左傳·哀公四年》載:“楚人既克夷虎,乃謀北方。左司馬眅、申公壽馀、葉公諸梁緻蔡于負函,緻方城之外于缯關,曰:‘吳将泝江入郢,将奔命焉。為一昔之期,襲梁及霍。’單浮馀圍蠻氏,蠻氏潰。蠻子赤奔晉陰地。司馬起豐、析與狄戎,以臨上雒。左師軍于菟和,右師軍于倉野,使謂陰地之命大夫士蔑曰:‘晉、楚有盟,好惡同之。若将不廢,寡君之願也。不然,将通于少習以聽命。’士蔑請諸趙孟。趙孟曰:‘晉國未甯,安能惡于楚?必速與之!’士蔑乃緻九州之戎,将裂田以與蠻子而城之,且将為之蔔。蠻子聽蔔,遂執之,與其五大夫,以畀楚師于三戶。司馬緻邑,立宗焉,以誘其遺民,而盡俘以歸。”文中“梗命”指蠻子赤違抗楚國之命投奔晉地的事件,體現該詞在曆史語境中的實際運用。

現代漢語中,“梗命”一詞已屬罕見,僅在研究古典文獻或特定方言考據時出現。其語義與現代詞彙“抗命”“違令”相近,但承載了更濃厚的文言色彩與曆史叙事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梗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梗命(拼音:gěng mìng)意為“抗命”,即不服從命令或抵抗權威的指示。例如《舊唐書·段秀實傳》中提到“内有梗命之臣”,即指朝中有人違抗命令的臣子。

二、出處與用法

  1. 曆史文獻
    該詞最早見于《舊唐書》,原文為:“今外有不庭之虜,内有梗命之臣”,描述内外交困的局勢。
    另一例出自曹之骐《騰越光複紀略》,提到某人因“梗命”被殺,進一步印證其“違抗命令”的含義。

  2. 字義拆解

    • 梗:原指植物的莖,引申為“阻礙”“挺直”(如“梗着脖子”),此處表“違抗”。
    • 命:指命令、指示,或指生命(如“救命”“拼命”)。

三、現代網絡語境中的演變

部分網絡詞典(如查字典)提到“梗命”被引申為“頑強不屈”的積極含義,形容人面對困難時堅韌不拔。但這一用法尚未被權威詞典收錄,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四、總結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舊唐書》原文或權威曆史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昂首駁轹不力長頸鹿砥砺德行冬至線恩舊方喪芳香負進福算嘎嘎光赤淨杆浩歌河出圖後爹虎珀拾芥簡書健足剿除教導有方擠構警邁金女籧篨決洩克臂寇偷魁梧奇偉狼嗥冷凝器連城璞聯猭飂叔安柳葉金障泥摟伐馬僮南北合套南烏甯可信其有徘回峭發七寶莊嚴情佚瓊奴去斥軟揣揣聖澤受計水口水電站台翰傥若讨除騰身鹈峯聽習穨垣脫缪象智賢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