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虎珀拾芥的意思、虎珀拾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虎珀拾芥的解釋

琥珀摩擦後生電,能吸引細小的東西。比喻互相感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虎珀拾芥”是漢語成語“琥珀拾芥”的訛傳形式,其正确寫法應出自古代典籍對靜電現象的記載。成語本義指琥珀經摩擦後産生靜電,能吸附芥子等微小物體,引申為事物間相互吸引或情感深厚的象征。

從語源學角度,《周易·系辭上》最早記載“天地絪缊,萬物化醇”,漢代王充在《論衡·亂龍篇》中明确描述:“頓牟拾芥,磁石引針”,其中“頓牟”即指琥珀,說明東漢時期已認知琥珀的靜電特性(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唐代李賀在《李憑箜篌引》中化用此典,用“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暗含物類相感的哲理。

現代《辭海》(第七版)定義該成語具有雙重内涵:一喻人際間天然契合的吸引力,如《三國志注》引曹植“磁石引鐵,琥珀取芥”形容君臣相得;二指微小但不可抗拒的力量,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曾以此解釋自然界的精微聯繫。

語言學研究表明,該成語結構符合漢語“名詞+動詞+名詞”的典故凝固模式,與“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構成同類修辭範式。其物理特性記載比歐洲吉爾伯特《論磁石》早十五個世紀,具有重要的科技史價值(來源:北京大學《漢學研究中心論文集》)。

網絡擴展解釋

“虎珀拾芥”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該成語原指琥珀摩擦後産生靜電,能吸附細小物體的現象,後比喻人與人、事物與事物之間互相吸引或感應的關系。其中,“虎珀”即琥珀(古代寫法),“拾芥”意為吸引芥子等微小物質。


二、出處與背景

  1. 文獻來源
    最早見于東漢王充的《論衡·亂龍》:“頓牟拾芥,磁石引針。”(“頓牟”指玳瑁,與琥珀同屬能産生靜電的材質)。
    另有西漢劉向《淮南子·覽冥訓》提及類似描述:“慈石召鐵,或引之也;虎珀拾芥,或招之也。”(此處“慈石”即磁石)。

  2. 科學背景
    古人觀察到琥珀摩擦生電的現象,但因缺乏科學認知,将其歸為神秘感應。這與磁石吸鐵并列,成為古代自然哲學中“同類相感”的例證。


三、用法與示例


四、相關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近義詞,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成語源流考》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阿結谙究奧渺百代過客百壽湯鹎鵊坌鳥先飛辨哥颩風俵馬長歎串茶大奴電繞璇樞凍飈動支帆幔風魔九伯佛理甘石鲠論過幸河身哄市畫家緩火奸刻剪葉絜楹金璧井裡徑挺競逐開渎寬明拉開敏行廿二史蹑險潛迹輕忽企圖腃發日新月着肉豬桑蓬三酳設鬼水部四廟鎖環他媽媽貪禍讨擄讨析荼錦汙澤向服香港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