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珀拾芥”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該成語原指琥珀摩擦後産生靜電,能吸附細小物體的現象,後比喻人與人、事物與事物之間互相吸引或感應的關系。其中,“虎珀”即琥珀(古代寫法),“拾芥”意為吸引芥子等微小物質。
文獻來源
最早見于東漢王充的《論衡·亂龍》:“頓牟拾芥,磁石引針。”(“頓牟”指玳瑁,與琥珀同屬能産生靜電的材質)。
另有西漢劉向《淮南子·覽冥訓》提及類似描述:“慈石召鐵,或引之也;虎珀拾芥,或招之也。”(此處“慈石”即磁石)。
科學背景
古人觀察到琥珀摩擦生電的現象,但因缺乏科學認知,将其歸為神秘感應。這與磁石吸鐵并列,成為古代自然哲學中“同類相感”的例證。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近義詞,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成語源流考》等工具書。
《虎珀拾芥》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比喻能力、才智出衆,能夠洞察事物的本質和細微之處。
《虎珀拾芥》是由四個字組成的成語。
拆分部首:
- 虎:用手抓東西的野獸,意為強大、勇猛。
- 珀:指珍珠,意為寶貴、珍貴。
- 拾:指撿起,意為拾取、撿拾。
- 芥:一種小草,意為微小、細微。
拆分筆畫:
- 虎:4畫
- 珀:10畫
- 拾:9畫
- 芥:12畫
《虎珀拾芥》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淮南子》一書中。在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講述了有一隻老虎闖入芥子園,盡管這個芥子園非常小,但是老虎仍然花費了很長時間才能夠找到芥子吃,并表示才智出衆的人可以輕易地找到芥子。這個故事後來演變成了成語《虎珀拾芥》。
《虎珀拾芥》的繁體寫法為「虎珀拾芥」。
在古代漢字中,《虎珀拾芥》的寫法仍然保持不變。
他真是一個虎珀拾芥的人,能夠從一堆雜亂的信息中迅速找到關鍵的要點。
在組詞中可以使用《虎珀拾芥》這個成語,例如:
- 虎嘯珀拾:形容能力非凡的人。
- 拾級而上:形容逐級攀登,勇往直前。
- 芥蒂未解:形容問題、矛盾等沒有解決。
近義詞:
- 浩然之氣:形容氣度宏偉、威嚴挺拔,也是形容人的才華過人。
- 英雄氣概:形容人的英勇、豪傑、氣概。
反義詞:
- 狗仗人勢:形容依靠權勢或他人的幫助而顯得嚣張跋扈。
- 膚淺:形容見識狹窄、見解膚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