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傥若的意思、傥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傥若的解釋

假如。 南朝 宋 謝靈運 《酬從弟惠連》詩:“儻若果歸言,共陶暮春時。”《太平廣記》卷八三引 唐 牛僧孺 《玄怪錄·張佐》:“君長二三寸,豈復耳有國土。儻若有之,國之當盡焦螟耳。” 郭沫若 《女神·棠棣之花》:“姐姐,你的歌詞很帶些男性的聲調,傥若母親在時,聽了定會發怒呢。”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傥若”是一個文言詞彙,主要用于表示假設或條件關系,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如果”“假如”。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二、用法特點

  1. 文言語境:多用于古代詩文或仿古文體中,如《太平廣記》中“傥若有之,國人當盡焦螟耳”。
  2. 近義詞:倘若、假若、若使。
  3. 現代使用:現代漢語中較少見,僅保留在特定文學或學術場景中。

三、詞源解析

四、注意事項

部分資料(如)提到“傥若”表示“相似”,可能與其他詞彙混淆。根據權威來源(如漢典、經典文獻),其核心含義應為“假設”。

如需進一步了解用例,可參考《謝靈運詩集》《太平廣記》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傥若

傥若,這個詞是漢字詞語中的一個名詞,指的是人的容貌、舉止或表情等突出的特點。

拆分部首和筆畫

傥若的部首是亻(人),拆分後的筆畫數是12畫。

來源

傥若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紅樓夢》一書中,作為作者曹雪芹獨創的詞彙,用來形容人物的特點。

繁體

傥若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儻若。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傥若的寫法有一些變化。具體來說,其中的“儻”字的下方是“八”而非“人”部,因此字形看起來有些不同。

例句

他的傥若容貌吸引了衆人的目光。

組詞

傥若沒有常見的組詞形式。

近義詞

傥若的近義詞可以是:“容貌出衆”、“舉止儒雅”。

反義詞

傥若的反義詞可以是:“平凡”、“普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