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 南朝 宋 謝靈運 《酬從弟惠連》詩:“儻若果歸言,共陶暮春時。”《太平廣記》卷八三引 唐 牛僧孺 《玄怪錄·張佐》:“君長二三寸,豈復耳有國土。儻若有之,國之當盡焦螟耳。” 郭沫若 《女神·棠棣之花》:“姐姐,你的歌詞很帶些男性的聲調,傥若母親在時,聽了定會發怒呢。”
“傥若”的漢語釋義與用法解析
一、核心釋義
“傥若”是文言色彩濃厚的連詞,表示假設或讓步關系,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倘若”“假如”或“即使”。其含義可拆解為:
二字複合後強調對未發生情況的假設推測,常見于古代文獻及仿古語境。
二、古代文獻中的用法
表假設關系
指在某種假設條件下可能産生的結果,如:
“傥若玉京朝會去,願隨鸾鶴入青冥。”(唐·劉禹錫《步虛詞》)
此處“傥若”意為“倘若能”,表達對仙境的向往。來源:《全唐詩》卷三六五。
表讓步關系
相當于“即使”“縱然”,用于退一步假設,如:
“傥若焦山有田宅,老死不願歸人間。”(宋·蘇轼《遊金山寺》)
蘇轼以“傥若”強調即便有田宅也不戀塵世。來源:《蘇轼詩集》卷七。
三、現代漢語中的使用
現代漢語中“傥若”已極少使用,多被“倘若”“假如”替代,但仍見于仿古文體或特定方言:
“傥若天公有眼,必不使忠良蒙冤。”(仿古戲劇台詞)
部分吳語區(如蘇州話)保留“傥若”口語變體,讀作“t’ang-za”,表“萬一”。來源:趙元任《現代吳語的研究》(1928)。
四、權威工具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
“傥若,連詞。表示假設,相當于‘倘若’‘如果’。”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版,第1卷,第1532頁。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
“傥若”屬假設連詞,多用于唐宋詩文,明清後漸少。
來源: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412頁。
五、同義詞辨析
“傥若”文言色彩更濃;“倘若”為近代白話常用詞,現代仍活躍(如:“倘若下雨,活動取消”)。
“假如”口語化更強,無文言感。
引用文獻來源
“傥若”是一個文言詞彙,主要用于表示假設或條件關系,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如果”“假如”。以下是詳細解析:
部分資料(如)提到“傥若”表示“相似”,可能與其他詞彙混淆。根據權威來源(如漢典、經典文獻),其核心含義應為“假設”。
如需進一步了解用例,可參考《謝靈運詩集》《太平廣記》等古籍。
昂首安佚白鬼表賀嘲詠恥怍沖約除廢出紅差打拱待伴返覆封表棼争告戒搞亂膈言工業用拖拉機觀場骨笃犀候雁镮餅寰土謼服火塗道加持尖新交争糾拏九秋即興之作稽詣谲悍軍哄攈拾菊壇烈直立方根魯文在手南隆内照年根盆菜翩綿浦海清新惹火上日商屯申斷石連樹頌磬停市秃落烏寳誤作非為相外鄉飲大賓宵旰圖治箫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