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躍身,縱身。《初刻拍案驚奇》卷四:“女子騰身飛出官城,數十裡乃下。” 太平天囯 洪秀全 《述志》詩:“展爪似嫌雲路小,騰身何怕漢程偏。” 許地山 《女兒心》:“忽然跳出那個老和尚,抱着一張大被窩,騰身向火一撲,自己倒在火上壓着。”
“騰身”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téng shēn,其核心含義為躍身、縱身,指通過用力跳躍或快速移動身體的動作。以下是詳細解釋:
動作描述
指身體突然發力向上或向前躍起,常用于形容人或動物敏捷、有力的跳躍姿态。例如:“騰身而起”“騰身躍上屋頂”。
文學化表達
在古典文學和現代作品中,常用來增強動作的生動性。如《儒林外史》中“騰身而起,上了房檐”,或許地山《女兒心》中“騰身向火一撲”。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學出處,可參考上述來源的完整内容。
騰身是一個常用的詞彙,指的是身體突然離開地面或是從一個地方快速躍起。騰身包含了騰的意思,主要表示向上飛起、躍起的動作。
騰身的部首是⺖(辵)和⺼(肉),辵表示在行走中的動作,肉表示人的身體。在騰身中,辵部分表示行動的方向,肉部分表示行動涉及到的人的身體。
騰身的字形由12畫組成,是一個複雜的漢字。它的筆畫順序為橫、豎、撇、捺、點、橫鈎,整體結構緊湊而有力。
騰身這個詞的來源并不清楚,它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使用頻率較高。在古代,人們使用這個詞來描述身體突然躍起的動作。
在繁體字中,騰身的寫法仍然保持不變,沒有特别的變化。
古時候,騰身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古代常将辵部分寫得更加簡化,但整體字形和現代相似。
例如,可以使用騰身來組成詞語:“騰身而起”、“一騰身站起來”。
與騰身相近義的詞語包括:躍身、跳起、起飛等。
與騰身相反義的詞語可以是:蹲下、坐下、倒地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