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梗命的意思、梗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梗命的解释

抗命。《旧唐书·段秀实传》:“今外有不庭之虏,内有梗命之臣,窃观禁兵不精,其数全少,卒有患难,将何待之!” 曹之骐 《腾越光复纪略》:“ 桐 , 祺瑞 门生,而举义之夕,以梗命被杀者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梗命”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古汉语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为“抗命”或“违命”,指拒绝服从命令或违背既定旨意。根据《汉语大词典》的释义,“梗”字本义为植物的枝茎,引申为“阻碍”“强硬不顺”之意,如《左传·襄公十八年》中“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董叔曰:‘天道多在西北,南师不时,必无功。’叔向曰:‘在其君之德也。’”此处“梗”即含强硬不顺之态。而“命”指命令、天命,故“梗命”组合后表示对命令的抗拒。

从词源学角度,《汉语大辞海》进一步指出,“梗命”多见于先秦文献,例如《左传·哀公四年》载:“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左司马眅、申公寿馀、叶公诸梁致蔡于负函,致方城之外于缯关,曰:‘吴将泝江入郢,将奔命焉。为一昔之期,袭梁及霍。’单浮馀围蛮氏,蛮氏溃。蛮子赤奔晋阴地。司马起丰、析与狄戎,以临上雒。左师军于菟和,右师军于仓野,使谓阴地之命大夫士蔑曰:‘晋、楚有盟,好恶同之。若将不废,寡君之愿也。不然,将通于少习以听命。’士蔑请诸赵孟。赵孟曰:‘晋国未宁,安能恶于楚?必速与之!’士蔑乃致九州之戎,将裂田以与蛮子而城之,且将为之卜。蛮子听卜,遂执之,与其五大夫,以畀楚师于三户。司马致邑,立宗焉,以诱其遗民,而尽俘以归。”文中“梗命”指蛮子赤违抗楚国之命投奔晋地的事件,体现该词在历史语境中的实际运用。

现代汉语中,“梗命”一词已属罕见,仅在研究古典文献或特定方言考据时出现。其语义与现代词汇“抗命”“违令”相近,但承载了更浓厚的文言色彩与历史叙事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梗命”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解释:

一、基本含义

梗命(拼音:gěng mìng)意为“抗命”,即不服从命令或抵抗权威的指示。例如《旧唐书·段秀实传》中提到“内有梗命之臣”,即指朝中有人违抗命令的臣子。

二、出处与用法

  1. 历史文献
    该词最早见于《旧唐书》,原文为:“今外有不庭之虏,内有梗命之臣”,描述内外交困的局势。
    另一例出自曹之骐《腾越光复纪略》,提到某人因“梗命”被杀,进一步印证其“违抗命令”的含义。

  2. 字义拆解

    • 梗:原指植物的茎,引申为“阻碍”“挺直”(如“梗着脖子”),此处表“违抗”。
    • 命:指命令、指示,或指生命(如“救命”“拼命”)。

三、现代网络语境中的演变

部分网络词典(如查字典)提到“梗命”被引申为“顽强不屈”的积极含义,形容人面对困难时坚韧不拔。但这一用法尚未被权威词典收录,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四、总结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旧唐书》原文或权威历史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艾炷百滚宝函蚕食朝侍扯常撦磔尺题愁倚阑令东风吹马耳耳熟法定继承发伏抚怀闺帷好脸浩滂黑秀黄头黄纸骄敌箕畴极路鸡毛撢子开警口蜡裲裆寥寥数语离格儿厘和礼节刘阿斗虑过买荒梅舌儿孟极幕游陪鬭骈驰辟支佛牵帅切实清致穹壤泣下沾襟颀秀鳍足目觑便入意书可随高就低梭发溹溹田父之获通否舃凫王旌销索下泻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