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方喪的意思、方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方喪的解釋

謂用事父之喪禮以事君喪。《禮記·檀弓上》:“事君有犯而無隱,左右就養有方,服勤至死,方喪三年。” 鄭玄 注:“方喪,資於事父。” 孔穎達 疏:“方謂比方也。有比方父喪禮以喪君,故雲資於事父。資,取也,取事父之喪禮以喪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方喪”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需結合字源和語境分析。“方”在古漢語中有“比拟”“等同”之義,如《禮記·檀弓》鄭玄注:“方,猶比也。”;“喪”指喪禮或喪期。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方喪”特指比照父母喪禮的規格為其他親屬服喪的行為,屬古代喪服制度中的特殊禮制。例如《禮記·曾子問》記載:“孔子曰:天子崩,國君薨,則祝取群廟之主而藏諸祖廟,禮也。卒哭成事,而後主各反其廟。君去其國,大宰取群廟之主以從,禮也。祫祭于祖,則祝迎四廟之主。主出廟入廟必跸。老聃雲。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此之謂方喪。”此處“方喪”即指諸侯為天子服喪需比照父母喪期的禮制要求。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鮮少使用,主要見于研究古代禮制的文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著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标注為曆史詞彙,釋義為“古代喪制,謂比照父母喪禮行喪”,這一解釋與《周禮·春官·大宗伯》中“以兇禮哀邦國之憂”的禮法體系形成互證。

網絡擴展解釋

“方喪”是中國古代喪禮制度中的特定概念,指按照父親喪禮的規格來為君主服喪,體現了封建社會中“忠孝”倫理的關聯性。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方喪”的字面含義是“比照父親的喪禮”(方:比拟、參照),即臣子為君主守喪時,需采用與父親相同的禮儀規範。這一制度源自《禮記·檀弓上》的記載,要求臣子“服勤至死,方喪三年”()。

二、經典出處與注解

  1. 《禮記》原文
    《檀弓上》記載:“事君有犯而無隱,左右就養有方,服勤至死,方喪三年。”此處強調臣子對君主的忠誠義務需延續至服喪禮儀中。

  2. 漢代鄭玄注
    “方喪,資於事父”(),即服喪标準參照侍奉父親的禮制。

  3. 唐代孔穎達疏
    進一步解釋:“方謂比方也。有比方父喪禮以喪君,故雲資於事父。資,取也,取事父之喪禮以喪君。”()明确指出“方喪”是通過類比父親的喪禮來确定君主喪禮規格。

三、文化内涵

該制度反映了古代社會“君父同倫”的倫理觀,将君臣關系類比為父子關系,通過喪禮的等級制度強化政治倫理秩序。值得注意的是,“方喪”并非實際要求與父喪完全相同,而是禮儀規格的象征性對應。

四、文學延伸

部分古代詩文(如宋代曾鞏《仁宗皇帝挽詞》、清代屈大均詩作)引用此典,多用于表達對君主的追思或隱喻社會動蕩()。

别人正在浏覽...

拜懇敗足悲喜交至不遭時查案嘗膽宸曆訂終身低溫低徐防利梵界騑骖奉酬楓錦奮用扶風帳搿夥公單公奉官養河南墜子鴻教賈生金窠距離勘覆刊鑄诳豫落色兩合公司料度靈囿流裔旅翮貿首之雠毛丸明颩颩磨磨匿迹銷聲排長陪接偏衣平進起手讓釁塞垣春三昧真火上奏頌魯天仙子洧津磑磑緼黂斡維污世消渺曉市痟癢忻戴